学习 > 激励

保持积极心态 走出中风阴霾

Image
孙慧纹 - 13/11/2018

联合早报

分享

Facebook Email


中风是本地第四大致命导因。中风幸存者分享经验,他们在康复过程中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寻找可以帮助自己的各类资源,有助尽快独立起来。此外,看护者和一些针对中风者的支援组织,以及康复治疗、日常锻炼,也有助改善中风者的情况,中风者心理与情绪健康更是不能忽视的关键环节。

 

全球每六人中就有一人会在有生之年发生一次中风,而中风也是本地第四大致命导因。

 

许多人常认为年纪较大的人才须要注意中风,但事实上,每10名中风者中就有一人年龄小于50岁。

 

中风后积极学习独立

 

当中风发生在杨爱钰(55岁,行政人员)身上时,她只有38岁。她透露自己当时在幼儿园执教,也是活跃的居民委员会成员。她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由于工作忙碌同时又在念儿童早期发展相关的教育文凭,当时的睡眠时间很少,再加上正在筹办中秋庆祝活动,压力很大。中风发生时,完全无预警,当时我正在睡梦中,而且身边无人。”

 

那段时间,杨爱钰的姐姐为了让她晚上有足够时间休息,特地把她的女儿带到住在附近的妹妹家去,杨爱钰的丈夫则正在国外工作。在她中风后的隔天早上,姐姐才察觉她昏睡在床上,于是紧急送院。经过X光扫描与医生诊断后,确定因为脑出血而引发中风。因杨爱钰的脑部出血情况已停止,她才无需动手术,但中风导致她右半边的身体变得瘫软无力。

 

她感叹:“家里从来没人发生过中风,因此身边的人都感到无措。我是右撇子,右边身体完全不听使唤对我的打击很大。写字、画画、工作与正在念的课程等我热爱的事都不能做了,就连自理能力都丧失。我在疗养所待了将近四个月,接受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及心理辅导,但真正的打击是回到家中却什么都不能做的那种无助感。”

 

杨爱钰透露,过去确实有许多负面消极的念头,但她最终还是凭着毅力走出中风的阴霾。她说,最大的动力来自亲人的耐心与支持,让她学习独立做事,也包含了自己想照顾女儿的那份心。她忆述:“当时女儿还在念幼儿班,看到我坐着轮椅难免觉得难以接受。不过,她却对我说:‘妈妈,我需要你在身边。我要看到你,抱你。’这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并不是由自己定义的。看到女儿需要我,让我打消了之前想要放弃的负面想法,我也不想一直依赖他人。”

 

让患者勇敢面对众人

 

杨爱钰透露自己起初出院回家时,不愿意踏出门面对人群,但她的丈夫坚持推着轮椅带她出去,要她克服畏惧人群的心理。她说:“我是一面哭着一面被推出门的,但我后来渐渐意识到他的苦心,也慢慢可以接受外出勇敢面对众人。”

 

杨爱钰的先生林瑞盛(57岁,自雇人士)受访时说:“身为看护者,面对中风的亲人一定要有耐心,而且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可以的话,我建议尽量让他们出外活动,不要一直困在家中。只有走出去与他人沟通才可以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

 

当然作为看护者也有压力大、情绪不好的时候,他会选择暂时离开,出外透气。他强调,绝不能让自己精神崩溃,因为唯有照顾好自己,冷静面对,才有能力照顾中风者。此外,懂得适当寻求外援,如让身旁亲人轮流照料,也有助纾缓压力。

 

随着杨爱钰的情况好转,她在2014年加入新加坡全国预防中风协会的义工服务组织,分享亲身经历,逐渐展开文书行政方面的新工作。她的先生因为受到一名中风幸存者丈夫的启发,也在两年前加入这义工组织,给予支持也分享个人看护经验。

 

他们两人异口同声说:“以过来人的身份诉说自己的经历,在鼓励他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说给自己听,激励自己。”

 

保持乐观,学习放慢脚步

 

81岁的周容敬是在2016年2月在侄女家用餐时突然发生中风。她说:“吃晚餐时我突然有剧烈头痛,发现无法继续咀嚼食物。在数分钟内,我的四肢无法动弹。送入医院后才了解到自己发生了缺血性中风(ischemic stroke)。”

 

中风导致她的关节僵硬,行动与灵敏度大不如前,记忆也受到轻微影响。这些让她变得很情绪化,不但少说话、少微笑,也常常封闭自己。不过,她透露:“让我逐渐走出消极,变得积极乐观的关键原因是去年12月加入了专为中风者提供社区支援护理服务的非盈利组织‘中风病人扶助站’(Stroke Support Station,简称S3),并受到导师、职员与义工们的鼓励,以及对我的耐心与谅解,我也看到自身状况逐渐改善。”

 

周容敬解释:“S3是以支持小组的方式让我们每周聚集在一起,做康复运动,在那里我结交了许多朋友,也在参与活动时互相鼓励。另外,我自己本身也下了决心,在家里时常练习这些导师教我的运动,若不清楚自己是否做得对,便会询问意见,确保不在过程中受伤。这就像做功课一般,通过不断努力学习才能看到成绩。”

 

她也坦承,自己曾经性子急躁,导致压力往往很大,中风后她学会培养耐性、放慢脚步,提醒自己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如今,她每个月随教会到印度尼西亚峇淡岛教导当地孩子英文,也从中建立起自信。她说:“我自己必须先保持乐观才能勉励他人。我也希望鼓励其他中风幸存者不要轻言放弃!在康复过程中,继续寻找可以帮助自己的各类资源与支持动力。”

 

中风的风险因素

 

如何应对中风造成的伤害,心理与情绪健康也是须要考虑的关键环节。毕竟在康复过程中,中风者一定会有感到厌烦想要放弃之时,因此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非常重要,也要定时服药和遵守看病预约。

 

中风幸存者及其家属可以向新加坡国家中风协会寻求支持,另外,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以及其他中风幸存者的鼓励与支持,往往对中风者本身有帮助。

 

动作锻炼有助恢复肌肉力量

 

幸存者希望恢复手臂与腿部肌肉的力量,以便行走与进行日常活动。然而,受影响的肢体功能能否改善取决于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中风幸存者所接受的康复治疗类型,也包括其他因素,如年龄和其他医疗情况。另外,看护者在中风者的康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科学家相信,人类大脑是通过生活经验来学习新事物,并有能力调整身体的连接方式,或重新自行连接,这可称为大脑的可塑性或神经可塑性。为了促进中风后的神经可塑性,现有或新的脑细胞须通过生活环节中的练习来重新连接,或重新学习如何控制肌肉,才可完成特定任务。不过,大多数中风幸存者即使在肢体恢复了些许肌肉力量后,还是有不使用肢体包括手臂和腿的现象。这类不使用的症状往往导致受影响的肢体功能恢复不良,并可能导致更多挫折,降低日常生活自信。”

 

徐天马强调,关键是鼓励所有中风幸存者尽可能积极使用受中风影响的肢体。此外,大量的研究调查显示,平衡与力量锻炼有助于增强中风者的自信心和身体机能。事实也证明大多数中风幸存者在参加社区康复计划后,与健康有关的生活质量都有显著改善。在徐天马主导的“中风后重返社会”(Stroke Re-integration,简称SRi)课程中,多数参与者都有积极的行为改变,如定时步行,住家安装扶手等以减少跌倒风险,积极使用受中风影响的手臂完成日常事项,如写作和进食,以及尝试帮助做家务如煮饭与洗衣服。

 

手臂的日常动作

 

对于没有使用或极少活动手臂的中风幸存者,徐天马提供以下日常贴士,协助他们改善肢体功能。

 

坐着时注意手臂的支撑

 

·将受中风影响的手臂放在座椅扶手上支撑肩膀,让手腕与手掌保持在中立位置。

 

·将受影响的手掌放在身旁支撑着座椅。

 

·用餐时将受影响的手臂放在桌子上,尽可能让手臂与肩膀保持对齐。

 

日常活动中积极使用受影响的手臂

 

·穿鞋子时,让受影响的手臂扶着身旁稳固的家具作为额外支撑。

 

·从椅子上站起来时,用双臂向上撑起。

 

·从床上站起来时,将受影响的手臂放在床褥向上撑起。

 

针对手臂具有一定活动能力的中风幸存者,可尝试以下的动作练习。徐天马也提醒人们尽可能继续以往常做的事,有助促进大脑的重新连接。要注意的是,每个中风幸存者都有个别需求,也面对不同的功能问题。因此,强烈鼓励中风幸存者向专职医疗人员寻求专业建议。

 

·做拧干毛巾的动作,有益双手的协调能力。

 

·使用喷雾瓶浇水,有助锻炼手指。

 

Source: 联合早报 ©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Limited.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本网站所提及的第三者的意见、资料、信息仅为第三者的自身观点。在不影响第三者内容或资料的情况下,此内容或资料仅为方便及參考而已。活跃乐龄理事会对此而直接或间接引致的任何种类的损失或损害以及对任何人因获取或执行该内容而直接或间接引致任何的损失或损害,均不负责亦不承担责任。本网站所提及的任何有关第三者资料的展示和描述不应被诠释为活跃乐龄理事会所作出的声明、担保、认可证明或已核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