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 旅游

柔佛埔莱山区 拥抱雨林的树屋

Image
李喜梅 - 10/02/2019

联合早报

分享

Facebook Email


深藏在马来西亚柔佛州埔莱山的“雨林树屋”,提倡简约、低碳、再循环的生活理念,让都市人远离尘嚣,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好友预约择日赴马来西亚柔佛州埔莱山(Gunung Pulai)登高,选了个配合大家的日子,大早出发。我们先到笨珍市镇上与当地朋友H会合,由他带路,不久即来到埔莱山前。

 

抱着侥幸心理而来,之前报章刊登瀑布出现“鼠尿症”的消息,因此,说好只走山间大路,不涉水,或者无碍吧?然而,到了山门前,只见明文展示,为了公众安全,埔莱山已禁入,关闭两周。

 

隐于林深不知处的野兽,间歇发出怪异鸣呼声,似乎要传达某些讯息。如此浓密山林野地,必然隐居着许多神秘莫测的生灵;生态野地里自有另类的“保安”方式。游客为过客暨闯入者,不熟悉自然生态环境,彼暗我明,若不慎误沾一些“野蛮”细菌或病毒,身体防疫能力不佳者,中招概率必然偏高。

 

游山玩水,安全为首要。此时“封山”确实必须。至于当局如何“清理”瀑布,对山区内原住生灵影响如何,爱护环保者则只能默默祈祷。

 

我们乘兴而来,难道只能站在山脚处,远眺深林草木徒叹息?

 

一同徘徊山脚的还有几个从外区驾车到此晨运的公众,韦姐是其中一位。与我们一起“撤退”时,望见右边树林深处露出一角茅屋,犹如深山隐士修行场所,万绿中白,格外显眼。向韦姐问起,其实她也觊觎多时,多次想入山探访,可惜为隐秘的私人产业,公众不得擅闯。

 

恰好H认识业主,联系上树屋主人陈君,取得他的同意后,即刻为我们引路。来到原木树干打造成的木门,用中英文写着:雨林树屋。

 

回归简约低碳生活

 

踏进门,两侧高脚楼,木质建筑、亚答屋顶,由陈君的助理、温文长发的刘姑娘负责接待。她介绍雨林树屋简约、低碳、再循环的生活理念,并结合休闲与教育,提供人类与自然共处的体验;探索如何顺应生态环境的方式,回归自然的生活。

 

过后陈君也来到,加入分享交流。这是他与山地原住民合作的项目。屋顶的亚答叶或其他棕榈叶,材料主要来自森林;楼面地板是竹片和再循环的旧木板,一些旧木板非常结实,刘姑娘说是船板再生。整体建筑的设计与结构就地取材,朴实通风,令居者感觉舒畅。

 

屋檐横梁挂着几个形状、颜色各异,用麻绳编成的网状挂饰,刘姑娘说,那是“捕梦网”,象征美好梦想的追求;游客可选择各式麻绳织梦、追梦。

 

楼前有块小型有机农地,一座百香果攀藤形成的凉亭,硕果累累。地里种植一些瓜果、猫须草,还用网罩设置圈养一些甘榜鸡,边上挨着木质建构的袖珍鸡寮;这鸡寮是移动性的,通过适时调控和治理,以较好的方式养育土壤,“不加化肥”作为菜园的耕种方式。

 

特别注意那里的几只猫儿,据说都是“自来”猫。它们自力更生,靠看家本领,捉老鼠等小动物为食;看它们“目中无人”,自由自在地走动、爬高,俨然是这里的家庭成员。

 

国际志工取经助力

 

树屋欢迎各地游客,提供树屋住宿体验配套,包括三餐、生火煮食、认识蜂蜜采集、畅游埔莱山等。这里也办一日亲子活动,家长可带着孩子通过游戏、手工艺等活动,接触雨林和认识大自然的奥妙。

 

在屋外遇见两名年轻洋人,原来树屋也接受外地志工。他们在屋顶长着灌木野草的屋檐下,准备餐点,边洗切水果,把香蕉、苹果等切在盘里,随后还端出一大碗的水煮鸡蛋。据悉,这里提倡素食,方便多元种族、各界人士来住宿。

 

宿舍处屋顶为何长着杂草?那是“绿顶”的概念,能为屋子降温,室内无须安装冷气,看过新加坡植物园东陵门的绿亭、南洋理工大学艺术传播学院的楼顶、皮克林宾乐雅酒店(Parkroyal on Pickering)等等的绿建筑概念,如今在雨林边缘见识到,更觉自然不过。

 

年轻男士Gabriel来自智利,女士Petek则来自土耳其。她之前去过泰国,通过介绍来到这里短住帮忙,已逗留八天,下一站是新加坡。到此主要目的,是学习建构树屋,可惜错过时机;她说,下回有机会再来。

 

雨林中童声虫声合奏

 

我们沿着山路拾级而上,欲探神秘树屋究竟。沿途看见林间蜂巢的箱子、林间雨林水疗(Spa)指示牌,上书“禁止打扰”字样。天气好,树林间几种山蝉竞鸣,频率高低波道长短;听在城市人耳里,饶有趣味。

 

雨林里竖着大小树屋,都是挨着大树而筑的高脚屋。单间树屋内设置简约朴实,卧房内附有蚊帐等。难得的是山间设有独立式现代卫生设施,如抽水马桶、浴室等;人们入住拥抱大自然的同时,还可享受山泉水沐浴。整体而言,树屋有水电设施,对城市人还是相当宽容的。唯不见电视电脑等电器,也无WiFi,想入住者既然远离尘嚣,难得的天籁幽寂,夜有鸟虫小兽,晨有朝露花香,即便短暂“失联”又何妨?

 

树屋也办幼儿园私学。蝉声中伴着朗朗读书声,数名华文老师各在不同“课室”教导小孩唱游,在游戏中学习。看,树下的秋千,架在大树枝桠间的游艺场,都是城市孩童所缺失的。半天的课程,自家安排交通接送。十几名小朋友来自邻近市镇。几位老师则来自新山,她们态度可亲,每天来回,不辞劳苦,秉承共同理念办教育,精神可嘉。

 

到访时,老师正忙着准备食物,看见我们几位不速之客,小孩们竟扮演起“公关”。他们五岁上下,开朗活泼,不怯生,开心地用流利的华语与我们交谈,还即兴地唱歌、表演,让我们观赏。

 

尤其难得这里的小孩都会“爬树”!不单是林间的游艺场,还有每日上下树屋必用垂直的固定木梯,手脚并用协调,身手灵活敏捷,身心平衡发展。

 

在科技时代,城市人难得接触大自然。这群孩子每天在知了高歌的淳朴树林中学习,吐纳新鲜空气,必然身心健康,性情愉悦,为未来成长岁月奠下良好、稳固的根基。他们真是幸福的一群!

 

新加坡也有“树屋”

 

早年曾与崇尚自然的友人造访过新加坡建筑大师郑庆顺在靠近哥打丁宜打造的马威生态营(Mawai Eco Camp),高脚楼建于原始森林边缘,也算是树屋吧!幸运者白天可以见到犀鸟等珍禽飞过,夜里可听到野生动物的吼叫声。

 

而在绿意盎然的新加坡,也有小面积雨林;也有供孩童游玩的“树屋”,但并非在雨林里,而是设置在国家图书馆里,抑或私宅园地范围内。相较于真正的雨林树屋,外貌与内容,均有相当的“距离”。

 

报章上曾报道本地小学生以虚拟科技上社会知识课(Social Studies),试用沉浸式媒体(immersive media)科技的新闻。如今,学童们已能通过虚拟环境学习雨林的自然生态,神游其间。若能进一步亲临野外热带雨林里的树屋,观察周边自然生态,让虚幻与现实结合,相信能给予孩童们全面的学习体验与实践。

 

Source: 联合早报 ©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Limited.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本网站所提及的第三者的意见、资料、信息仅为第三者的自身观点。在不影响第三者内容或资料的情况下,此内容或资料仅为方便及參考而已。活跃乐龄理事会对此而直接或间接引致的任何种类的损失或损害以及对任何人因获取或执行该内容而直接或间接引致任何的损失或损害,均不负责亦不承担责任。本网站所提及的任何有关第三者资料的展示和描述不应被诠释为活跃乐龄理事会所作出的声明、担保、认可证明或已核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