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 旅游

以美丽回答一切——贵州西江千户苗寨

Image
邹文学 - 11/04/2019

联合早报

分享

Facebook Email


西江千户苗寨的风景美丽,在于山谷后面有三条山脉形成的风景线:夜色初现时,第一道是绿色的,看得见两座山峰上长得茂盛的树林;第二道是暗绿色的,那是画家用墨汁渲染的色块,只留下模糊的线条;最远处的,山最高,就像有人刻意拉起一道灰蓝色布幕,横亘天际,不让我们看透山的另一边。

 

我们下午4点多到了目的地——西江千户苗寨。这里离贵州省省会贵阳200公里。

 

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据说也是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较完整的地方。虽然来这里参观的海内外游客日益增多,10多个相连的村寨里,仍然住有3000多苗人,尽管不少村民已出外务工或就地从事各种旅游行业,大部分还是做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

 

这里是山区,我们要探访的苗寨在山谷里。导游先安排我们吃晚餐。现在吃晚餐对我有点早,可是在一轮又一轮的苗家劝酒劝食的欢歌笑语之后,这一顿长桌宴晚餐好像也吃得不为难。

 

6点半,乘景区车到观景台,那里已经聚集上百名游客。我挤到栏杆前,才知道这里确是观看千户苗寨景色的最好地点。

 

千盏灯火照亮山谷

 

这时候且不急着说我看见什么。啊,半小时后,天色慢慢变黑,灰蒙蒙的山谷突然亮起不只千盏灯火,它们像萤火虫?不,更像灯笼,一下子把几百栋房子的轮廓映照得格外清楚。

 

眼前的苗寨坐落在最靠近观景台的山谷里,我依稀辨认得出有条小河蜿蜒流过,有座灯火辉煌的大桥也看得清楚。山谷两边的山坡都建有苗家的吊脚楼。吊脚楼几乎都挨在一起,大部分只露出灰蓝色屋瓦,少数能看见楼层和栏杆,却没见有苗家姑娘坐在“美人靠”往我们这里眺望。

 

左边的山坡面积比较大,房子最多。右边山坡没那么陡,有条马路就从那里穿过。西江千户苗寨的风景美丽,其实还在于山谷后面有三条山脉形成的风景线:夜色初现时,第一道是绿色的,看得见两座山峰上长得茂盛的树林;第二道是暗绿色的,那是画家用墨汁渲染的色块,只留下模糊的线条;最远处的,山最高,就像有人刻意拉起一道灰蓝色布幕,横亘天际,不让我们看透山的另一边。

 

吊脚楼风情万种

 

我想看穿这高大的天幕,只好期待第二天有太阳来照明。

 

天蒙蒙亮,从下榻的小客栈我们走上坡路,要回到昨晚的观景台。

 

沿路已有晨曦照亮山谷,可是山间常飘来云雾,不让人马上把苗寨姿色看个究竟。不过,我们站在马路边眺望到的苗族住家却是一目了然。

 

苗人住的房子称吊脚楼,都是木房子,木料就取自附近雷山的树林,屋顶多铺上青瓦。

 

苗寨的吊脚楼,多数高三层,第一层一般为了解决斜坡地势不平而倚靠土坡建起来,因此只有半边屋,常用来堆放杂物、圈养牲畜和设厕所;第二层为正房,一家人的生活起居都在这里,不一定有隔间;第三层为粮仓。有人家还专门在第三层设置“美人靠”供姑娘倚栏瞭望,是闻名的苗家风情。

 

我们住的客栈,建在路边,也是倚靠山坡盖的三层楼木板房子,有10多个客房,宽敞舒适,只是房间格局几乎全不相同,显然是依地形而建,饶有趣味。

 

我问客栈老板,为什么吊脚楼都那么紧挨着,有密不透风的感觉。他解释,苗族在历史上发生过几次迁徙,定居下来的地方总缺乏适合耕种的土地,水源也不充足,因此苗人特别珍惜土地,长期养成节约用地的心理。

 

太阳冉冉升起,苗寨的吊脚楼到处升起炊烟,白水河边有人洗衣洗菜,山脚的田地上已有人赶牛犁田。

 

水泥桥墩木桥身

 

还应该介绍苗寨的风雨桥。

 

第一个晚上,我们在客房放下行李后,马上赶去参观中心街区。导游解释,这里就是两条街,沿右边街道走到尽头往左拐,就进入另一条沿河的街道。沿河造有五道桥,只要不过桥进入居民区,就不容易迷路。

 

我们来到白水河边,果然见到苗寨著名的风雨桥。五道木桥,各自取了典雅的名字,有一处还看到作家余秋雨的题字石碑。

 

建在河边的苗寨,盖桥实属交通需要,但是,苗人建的木桥和汉人不同,他们造的桥都盖有屋顶,桥上两边还设有长木椅,可避雨又方便村人乘凉休息。

 

苗族的风雨桥还具有艺术特色,木结构的桥身由长廊和亭阁组合而成,只靠凿榫衔接。桥面铺板,两旁设置栏杆、长凳,形成长廊式走道。塔和亭有多层,每层檐角翘起,绘凤雕龙。屋顶装饰有宝葫芦、千年鹤等吉祥物。

 

我在西江千户苗寨见到的这几座风雨桥,与我在贵州见过的侗寨风雨桥却有显著不同,苗寨的形制相对比较简单,欣赏的趣味便略为逊色。

 

导游指出,这里的风雨桥以前全是木结构,几百年来,木桥支柱抵挡不了洪水的冲击曾多次坍塌,因此2008年重新修建的五座风雨桥,便以水泥为材,造成弓形,桥上则照旧保留木造的栏杆和屋顶,桥基坚固了,桥身仍有浓浓的民族特色。

 

那晚走过白水河,看见灯光明亮的风雨桥映在水里的倒影,颜色鲜艳,轮廓分明,很是好看。

 

蚩尤后代子孙

 

第二天早上,我在客栈附近一家苗族手工艺品店参观,看到店里墙壁上张贴有介绍苗族迁徙历史的图表。原来,苗族最早住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后来和东进及南下的炎帝及黄帝领导的部落发生冲突,被逼多次迁徙。其中一次,大约发生在600多年前,有一支苗族西氏族便迁移到今天的西江镇地区。

 

我后来读到的贵州流传的苗族神话很有趣:苗族原本住在黄河边上,共81寨。有个“垂耳妖婆”常出没杀害苗人,一位叫蚩尤的大汉把妖婆打败,使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因此蚩尤被推举为领袖。后来妖婆的三个妖娃请来了赤龙公和黄龙公(即炎帝和黄帝)复仇,蚩尤率领苗人英勇作战,多次打败赤龙和黄龙。后来,赤龙和黄龙联合雷老五(即雷公),水淹苗兵,杀了蚩尤,焚毁了81寨,剩下的苗族子民只好远走他乡。

 

苗族是中国第四大少数民族,人口950万,贵州省住有最多苗族,达400万人。

 

千岁人唱古歌

 

苗族善歌舞,我们自然不愿错过,在一座露天剧院里,观赏了一套苗族歌舞节目。

 

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我听过的苗人唱歌,只是清唱,这次却有乐器伴奏,别有民族情调。我分辨得出的乐器有芦笙、唢呐、箫笛、胡琴和月琴。

 

几个舞蹈都是节奏较快的,动员人数三四十人,演员都是俊男美女,穿的苗族服装和穿戴的多种银饰,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热闹,有朝气。芦笙舞是闻名的苗族舞蹈,他们一面吹奏,一面跳跃,有时下蹲,有时屈身,乃至仰卧,叫人叹为观止。

 

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节目,还是由30多名老年男女组成的合唱团,他们的平均年龄看来应在70岁以上,可是他们演唱的三首古歌,高昂嘹亮,尤具感染力。

 

我们乘景区巴士回雷公山顶途中,苗寨从缩小到完全消失不过10分钟。这时回想,今天的西江千户苗寨虽然带有不少商业味道,却还是一个充满异族风情的风景区,有心人多少仍能从这里增加点对苗族文化的了解。

 

西江千户苗寨确实值得一游,就像余秋雨的题词:西江以美丽回答一切。

 

Source: 联合早报 ©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Limited.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本网站所提及的第三者的意见、资料、信息仅为第三者的自身观点。在不影响第三者内容或资料的情况下,此内容或资料仅为方便及參考而已。活跃乐龄理事会对此而直接或间接引致的任何种类的损失或损害以及对任何人因获取或执行该内容而直接或间接引致任何的损失或损害,均不负责亦不承担责任。本网站所提及的任何有关第三者资料的展示和描述不应被诠释为活跃乐龄理事会所作出的声明、担保、认可证明或已核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