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 旅游

鼓浪屿 老房子说故事

Image
小黛 - 12/05/2019

联合早报

分享

Facebook Email


朋友知道我要去厦门,提醒我要到不久前成功申遗的“鼓浪屿”走,看看分布在岛上各角落的老房子。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曾提到鼓浪屿岛上的建筑是“厦门装饰风格”的绝佳代表,因其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东南亚及欧洲在建筑、传统和文化价值观上的交融。鼓浪屿有“万国建筑博览”“海上花园”等美誉,难怪有人说,若没到鼓浪屿就像没到过厦门。

 

鼓浪屿在厦门岛的西南隅,只隔了一条鹭江,在厦门岛沿岸就可看到竖立在鼓浪屿岛上,面向鹭江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巨大雕像。从厦门码头乘渡轮到鼓浪屿的三丘田码头,只需十多分钟,全票人民币35元,走出码头踩在被誉为“中国最美城区”之一的鼓浪屿,心宽了。

 

1840年鸦片战争后,先后就有十几个国家在鼓浪屿设立领事馆或领事机构,西方文化也开始在这里传播开来。20世纪初鼓浪屿正式成为公共租界后,不仅是西方人,大批的闽台富商、华侨、文化精英也来到鼓浪屿,形成了国际化的居住型公共社区。鼓浪屿的老房子扮演着重要角色,老房子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守护着丰富的多元文化遗产,凝固了让人震撼的建筑创作,更展示了人类历史上的重要阶段。

 

汇聚世界建筑精华

 

鼓浪屿是个步行岛,除了用来载货的木板车,就只有一些“电瓶车”,其他交通工具基本上是不准许在岛上行走的。游客在走过一个又一个的小道,穿越无数上下坡的小窄巷后,才能真正饱览岛上有故事的老房子。其中较有名且保留良好的老建筑有八卦楼、番婆楼、菽庄花园、黄荣远堂、海天堂构、天主堂、福音堂、协和礼拜堂、美国领事馆旧址、英国领事馆旧址、船屋、金瓜楼等,都是不可错过的老房子。

 

这些老房子的设计都是独一无二的,除了可以找到闽南建筑的特色,如飞檐翘角和装饰精美的屋脊等,还可看到伊斯兰式圆顶,巴洛克式浮雕,罗马式园柱,歌德式尖顶等。有些建筑更是亦中亦西,如位于福建路32号,著名古建筑代表之一的“黄荣远堂”。建于1920年的“黄荣远堂”汇聚了世界建筑的精华,它的第一个主人是菲律宾华侨施光从,现在则是中国唱片博物馆。

 

有故事的礼拜堂

 

鼓浪屿的街道命名有趣,除了福建路,还有福州路、泉州路、漳州路,据知林语堂故居就在漳州路。我们从“黄荣远堂”一路走到附近的“协和礼拜堂”,据说1919年身为牧师儿子的林语堂和廖翠凤就是在这礼拜堂举行婚礼的。林语堂在《我的婚姻》中写道:“我和我太太的婚姻是旧式的,是由父母认真挑选的。这种婚姻的特点,是爱情由结婚才开始,是以婚姻为基础而发展的。我们年龄越大,越知道珍惜值得珍惜的东西。”

 

协和礼拜堂是鼓浪屿最早的教堂,建于1863年,由岛上美国归正教会,英国伦敦公会,英国长老会信徒捐款兴建,当时称“国际礼拜堂”,1875年改称为“协和礼拜堂”,1911年翻建。也许因为这是一间有故事的老礼拜堂,新人到鼓浪屿拍结婚照时都喜欢来这里,小小的礼拜堂前就看到好几组人在拍结婚照,也许新人们也希望能像林语堂和廖翠凤一样,婚姻幸福美满吧!

 

肥沃的音乐土壤

 

鼓浪屿也被称为“钢琴之岛”和“音乐之岛”,据知鼓浪屿是中国最早拥有钢琴和有机会接触西方音乐的地方。走过一条陡斜的小路,就来到鼓浪屿的音乐学校,校外写着“厦门市音乐学校”和“厦门大学附属音乐学校”。除了音乐学校,鼓浪屿也拥有接待过不少其他国家艺术团体的音乐厅。走下坡时从小巷口传来悠扬的乐声,原来是卖“尤克里里”的摊主在表演。音乐是鼓浪屿的一部分,这块肥沃的音乐土壤造就了好些像许斐平、殷承宗这些在鼓浪屿出生的著名音乐家。

 

鼓浪屿有一家钢琴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在鼓浪屿出生的胡有义珍藏的稀有钢琴多架。这些钢琴就像是价值连城的古董艺术品,让人叹为观止。除了设计上的独具匠心,琴身用木纹理美丽,让人惊喜,就连琴架或琴脚,也很讲究,细致美观。参观了钢琴博物馆后我才知道,原来烛台灯饰甚至煤油灯都可安装在钢琴上;钢琴可以奢华到白琴键用象牙制作;还有钢琴也有手摇式的。在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可以见识到1801年在英国制造的四角钢琴;1853年在美国制造,带中国古典风的钢琴,琴身画满中国山水花鸟、瓶花等;还有20世纪初在澳大利亚制造,除了正常功能,用脚踏就会自动演奏的钢琴,这是让不会弹琴的贵族自娱的钢琴。在馆内除了参观钢琴,还可欣赏钢琴表演,弹奏的曲子是《鼓浪屿之波》。

 

鼓浪屿除了有位于“菽庄花园”的钢琴博物馆,还有风琴博物馆,就在著名老建筑“八卦楼”里。八卦楼是由台商林鹤寿筹资建造的,但因工程过于庞大,开支不敷,最后由他人完成。八卦楼有一红色圆顶,圆顶上有八道棱线,建在八边形平台上,顶窗是四面八向的,这独特的设计让八卦楼成了鼓浪屿的地标之一。

 

台商建园林抚乡情

 

在这么多的老房子里,最触动我心的是“菽庄花园”,这是座风格独特的滨海文人园林。在鼓浪屿的南端,位于港仔后路7号。于1913年兴建,经三次装修和扩建后,园林总面积约1万4000平方米,原主人是台湾富绅林尔嘉。甲午战争后,清廷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林尔嘉举家搬到鼓浪屿,他参考了在台北的故居建造了“菽庄花园”,抚慰思乡之情。这壮观的园林庭院以巧妙的“藏海”著称,庭院里建有取名“44桥”的曲桥,是菽庄花园的主要景点,桥下有闸门把海水引进庭院后,化为一池静水。曲桥,亭台,巨岩倒映水中,更增添了园林的意境。形成“园在海上,海在园中”的景象。

 

菽庄花园面向港仔后海滨,粼粼碧波,就在脚下。11月的厦门天黑得早,在桥上亭台拍摄日落的人都走了,我独自坐在曲桥的石椅上,感受花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欣赏天际夕阳的余晖,享受难得的恬静。这时想起了爸爸,厦门是爸爸的故乡,他出生的年代,鼓浪屿已热闹起来了,不知他可有来过这别具气质的鼓浪屿?爸爸是美术老师,他独特的审美眼光可是受了鼓浪屿的多元艺术所熏陶?虽然我不会有答案,但感到安慰的是,我终于踏上这块与我息息相关的土地了。

 

Source: 联合早报 ©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Limited.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本网站所提及的第三者的意见、资料、信息仅为第三者的自身观点。在不影响第三者内容或资料的情况下,此内容或资料仅为方便及參考而已。活跃乐龄理事会对此而直接或间接引致的任何种类的损失或损害以及对任何人因获取或执行该内容而直接或间接引致任何的损失或损害,均不负责亦不承担责任。本网站所提及的任何有关第三者资料的展示和描述不应被诠释为活跃乐龄理事会所作出的声明、担保、认可证明或已核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