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 文化

毛边书 - 不栽边的美丽

Image

前往文章来源

长者安居协会

分享

Facebook Email

相关的主题


朋友曾经打开一本书,翻开书页之际,发现两页纸张之间还未裁开,仿佛未完成的样子,以为是坏书。事实是,这些「毛边书」,在有些读书人眼中,是不可多得的宝贝。

 

今天极少人知道什么是「毛边书」,这原也难怪。毛边书由欧洲传入,在中国一直是文人雅士的小圈子玩意。但这风雅闲情,在今日其实也并未绝迹,而且极受收藏家青睐,甚至珍藏版本可以高达一本十万元以上。作家马家辉的妻子张家瑜,几年前出版了散文集《我开始轻视语言》,便印制了少量毛边书版本,以配合书中欲展示的低调而昂然的态度。在2007年,内地亦有本「毛边书」在德国莱比锡图书博览会,获评为「世界最美的书」,书名是《不裁》,由中国著名书籍设计师朱赢椿设计。那大概你会问,「世界最美的书」这名号那么响,毛边书到底是什么?

 

关于毛边书,最为广泛流传的定义来自鲁迅。鲁迅指,毛边书便是「三面任其本然,不施刀削」。简单说,就是书籍装订后「天头」、「地脚」和「书口」三边皆不裁开,由读者在阅读时,自行找裁纸刀逐页逐页的撕开,由于人手裁剪,书边必然不齐,于是便有种不事雕凿的质朴美感,同时也是独一无二的人文气息。读者或会以削簿的竹片为裁纸刀,更舍得的,甚至会用象牙为刀,刀片既可作裁纸用,同时亦是书签。正如《不裁》便为评委赞誉,这书之美,正是因为「边看边裁」的设计理念,和读者产生了互动关系。

 

在分秒必争的时代,自然有人嫌这动作麻烦,或者连买纸本书籍的钱也不愿花,但其实亦有人以此为风雅享受,着迷于听到清脆的纸裂声音。今日到内地的「孔夫子旧书网」浏览,仍可以买到不同年代的毛边书。至于在二、三十年代,郭沫若、郁达夫、林语堂、叶灵凤、丰子恺、巴金、冰心等等你数得出的大作家,很多都是「毛边党」,甚至鲁迅亦是毛边书的顶级粉丝。他和周作人合译出版的《域外小说集》,便是中国第一部毛边书。周作人亦说过:「用刀裁一下,在爱书的人似乎也还不是一件十分讨厌的事,至于费工夫,那是没有什么办法,本来读书就是很费工夫的。」有时想像,这班读书人就是这样拿着裁纸刀,在寒冷的冬夜,微黄的灯光下,仔细而缓慢的撕开每一页书纸,打开书里的世界。

 

在二、三十年代,毛边书对于读书人来说,或是乱世之中某种必要而仅有的闲情雅致。到了今天,在一个所有事物都大量生产的年代,看着书纸边裁开的「毛边」,除了可感受一种返朴归真的工艺美感​​,或者亦有其庄严而不可磨灭的意义。这除了代表了对书、知识和美感的重视,同时阅读如人生,以及思考,本来就不应太过顺畅,而是得有延迟、有节奏、有休憩、有期待。



本网站所提及的第三者的意见、资料、信息仅为第三者的自身观点。在不影响第三者内容或资料的情况下,此内容或资料仅为方便及參考而已。活跃乐龄理事会对此而直接或间接引致的任何种类的损失或损害以及对任何人因获取或执行该内容而直接或间接引致任何的损失或损害,均不负责亦不承担责任。本网站所提及的任何有关第三者资料的展示和描述不应被诠释为活跃乐龄理事会所作出的声明、担保、认可证明或已核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