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 激励

孤儿创办了慈善机构

Image
黄向京 - 09/08/2015

联合早报

分享

Facebook Email


孤儿出身的郑茂坤,在1978年创办民间慈善团体“清一阁”,不分宗教、种族、年龄,为弱势族群递送关爱,并在马来西亚与中国设分阁,与志工团队一起投入社区工作。

 

企业家郑茂坤(65岁)本姓薛,从小被领养。养父母没儿女,从不提他的身世,他在小学三四年级时发现“为何同学的父母那么年轻,我的那么老”才懂得自己的身世。家里很穷,小四开始半工半读,白天卖豆花水,晚上卖马票报。他在东陵工艺中学读了两年,因没钱缴学费而退学。

 

郑茂坤打过多份工,买卖文具,驾电单车拿桶水上门洗冷气,做些贸易生意,21岁那年赚到不少钱。他目前的生意多元化,包括教育中心、税务、贸易、花卉公司,只花三分一时间打理,其余时间投入社区服务。

 

他受访时回溯少年时,住在同济医院一带,楼下巴刹楼上一层楼十多户人家共用一间厕所,尽管很穷,不同种族、籍贯的居民爱打架,他说:“这样的社会是不行的,我但愿有一天能参与并改变社会。”

 

对没宗教信仰的郑茂坤来说,改变社会应从社区慈善活动开始。在友人带领下,他曾在不同的华人庙会(如大伯公庙会、九皇法会)与天主教组织从事社区活动。他也是多个社团(中华医院、现代企业管理学会、新加坡联合国协会)的理事,认为从事社区服务,与名利无关,纯粹为善最乐。

 

最能体现郑茂坤善行的,是他在1978年创办的民间慈善团体清一阁,旨在鼓励推广为善最乐的精神。在该团体活动,不可做商业买卖、不可传教、不可介 入政治。在郑茂坤纯粹的理念与实践的感召下,吸引到两三百人志工团队,主要来自普通阶层,有些志工一做30年,大家一起为善,持之以恒。

 

郑茂坤一次在报上看到有名小贩车祸身亡,留下遗孀与三名嗷嗷待哺小孩的报道,伸手扶持这户家庭前后十几年,直到那名母亲有工作能自立,三个孩子都毕业,结果孩子们跟随他当起志工。

 

凡遇到邻居朋友有需要帮忙的,郑茂坤就帮忙,自己做不来,分出去给志工。他说:“每次跟志工们分享心得,志工们都很珍惜,人生因而出现转捩点,令人欣慰。”

 

郑茂坤的口头禅是:“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他也没想到,清一阁的社区服务会延伸到马来西亚的新山、中国的大连,当地分阁各有两三百名志工队伍。是在本地读书的马来西亚人和中国人喜欢清一阁理念而主动带回家乡实践,团体各自运作,不涉金钱往来。

 

清一阁每年10万元的运作费都靠筹款,前25年入不敷出,都由郑茂坤自掏腰包补足,后有余款,转投慈善。2004年获颁企业精神奖的郑茂坤,很少借 用商界人脉筹款。他在清一阁理事会也不挂名,不当阁长,可是,他跟志工团队全身投入社区服务,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买日常用品探访老人院和精神病患者、通 过流动医务车提供免费中医医疗服务、为外国劳工提供基本英语训练课程等。

 

清一阁过去10年办慈善千人宴,宴请二十几所老人院的1000名老人观赏表演,令郑茂坤有所触动。他说:“宴会后,看到老人感激的眼神,有些流泪,有的嘱咐‘下次记得来接我们’,心灵上感到安慰。”

 

义务医师郑爱珠提名郑茂坤参加“感动生命”,是因为他从孤儿到助人的为善精神,可以鼓舞他人。她说:“在这社会上还有人无怨无悔无私地发挥真善美的精神,我比不上,但可以配合。无欲则刚,为所当为,能助人而不求回报。”

 

将社区慈善当己任,郑茂坤还没遇到有共同理念的对象,至今,孤家寡人。

 

获提名并得奖……

 

●陈喜明说,分享崎岖人生故事,得不得奖真的不重要,他最感恩的是有这个机会跟社会大众分享生命经验:“我的故事若能触碰到人心,感动和帮助到人们,我认为要比得到金条还要珍贵和无价!”

 

●陈文通知道朋友提名他参加本报的这项寻人活动,但以为只是接受记者访问,没想到竟然获奖。他受访时其实还相当混乱,只告诉记者,他非常意外。

 

●陈俊中得知获得具珍藏价值的全套金条时,感到非常惊讶。“我从来没想到自己会得奖,真的非常感恩,也感谢一路走来诚心提携我的推拿老师们及对我不离不弃的亲人。”

 

Source: 联合早报 ©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Limited.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本网站所提及的第三者的意见、资料、信息仅为第三者的自身观点。在不影响第三者内容或资料的情况下,此内容或资料仅为方便及參考而已。活跃乐龄理事会对此而直接或间接引致的任何种类的损失或损害以及对任何人因获取或执行该内容而直接或间接引致任何的损失或损害,均不负责亦不承担责任。本网站所提及的任何有关第三者资料的展示和描述不应被诠释为活跃乐龄理事会所作出的声明、担保、认可证明或已核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