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 激励

为回馈社会陈家五口加入遗体捐赠计划

Image
叶伟强 - 23/09/2015

联合早报

分享

Facebook Email


抱着贡献社会的信念,65岁的陈汉豹与四名家人决定加入遗体捐赠计划,在逝世后捐出遗体供医学研究与教育用途。

 

陈汉豹受访时说,最先做出决定的其实是他二姐陈二妹(76岁)。她在报章上看到有关捐献器官和遗体的报道后,于今年4月决定加入计划,并鼓励家人也这么做。结果陈汉豹、他的三姐陈燕娇(70岁)、四弟和陈二妹的女儿,过去两个月也先后“响应号召”。

 

陈汉豹说,建国总理李光耀去世时,他读了许多有关李光耀为国为民献身的报道。同样身为建国一代,陈汉豹希望自己也能有所贡献,于是在二姐的鼓励下决定捐赠遗体。

 

他说:“国家对建国一代很好,我也想尽点绵力,作出小小的回馈。”

 

不过,陈汉豹的妻子和三名儿女对其决定并没有明确表示支持,而为顾及家人的感受,他原本也不太愿意受访。

 

陈汉豹说:“我们兄弟姐妹共15人,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接受这样的安排,所以加入计划的人其实也不多,而且我还得顾及自己家人的感受。”

 

据他透露,他在二姐加入计划后,和家人谈过一两次,考虑了几天就做出决定。“我太太比较传统,可能因为尊敬长辈就没有反对我们的决定。我的决定可说是一种遗愿,所以我相信孩子会支持我想做善事的决定。”

 

陈汉豹认为,人们不应被“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等传统思想局限。“我倒是觉得捐出来,好过烧掉、浪费掉。”

 

陈汉豹日前就投函《联合早报·交流站》分享自己的看法。他写道:“回想风华正茂时青年的我,最想做的是传道、授业、解惑,最想当的是教师,可惜无缘。所幸遗体捐赠主要是供解剖教学之用,能让身后的我一如老师般默默地向医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倒也算是一偿平生夙愿矣。”

 

供医学用途遗体短缺

 

本报今年4月曾报道,在1970年至2012年间,本地只有约300人在生前签署捐赠表格,承诺将遗体捐出用作医学用途。

 

近年,国人对捐赠遗体开始有更多了解,意识渐渐提高,过去三年已有约1000人许下承诺捐赠遗体。不过,大部分承诺捐赠遗体的人年龄介于40岁至60岁,而本地人口平均寿命已超过80岁,因此遗体短缺的情况可能还会持续一二十年。

 

1972年实施的医药(治疗、教育及研究)法令以选择加入方式推行,对器官的要求不拘,也不分国籍。捐赠者签表格时必须在18岁以上,但家属也有权决定捐出亲人的遗体。遗体捐赠者在台湾被人们尊称为“无语良师”(silent mentor)。

 

即便捐出遗体,家属一般还是能在两年内领回亲人的骨灰。以医学院解剖系为例,医学院收到遗体后一般会在18至24个月内使用,若家人没有要求归还,医学院会负责处理遗体,并承担火化及海葬费用。

 

Source: 联合早报 ©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Limited.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本网站所提及的第三者的意见、资料、信息仅为第三者的自身观点。在不影响第三者内容或资料的情况下,此内容或资料仅为方便及參考而已。活跃乐龄理事会对此而直接或间接引致的任何种类的损失或损害以及对任何人因获取或执行该内容而直接或间接引致任何的损失或损害,均不负责亦不承担责任。本网站所提及的任何有关第三者资料的展示和描述不应被诠释为活跃乐龄理事会所作出的声明、担保、认可证明或已核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