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 文化

怎样读《论语》

Image
李学勤 - 16/04/2015

分享

Facebook Email


《论语》一书篇幅不大,语言亦不算艰涩,但是读起来并不容易。这是因为作为语录,话语简单,说话的背景往往不甚了了,所以话语的原意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不易把握。尽管自古以来,解释之作很多,但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难于抉择。究竟怎样读《论语》才能准确理解其内容?从阅读古书的常规来说,照例应该从弄懂语言文字入手,准确分析其思想内容,这一点毫无二致。但是仅限于此尚不足,还必须从《论语》一书的特殊性出发,充分利用内证和外证(尤其是内证)准确理解语言文字并把握思想内涵。下面试举例略作说明。

 

例如《学而》的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孔子的三句话,好像互不关联,其实都与学习有关。第一句不言而喻。第二句讲会友,也与学习、修养有关,如《颜渊》:“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又如《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第三句讲不怕不为人知,实与学习目的有关,如《宪问》:“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又如《卫灵公》:“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又如《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里的“攻”字有两种解释,一是治,一是攻击;“异端”也有两种解释,一是异端邪说,一是事物的两端(指两面性);“已”字也有两种解释,一是实词“止”,终了之意,一是语气虚词。由于几个字词的不同解释,相互搭配,又使整句可以有几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攻治异端邪说,这是祸害啊”,一是“攻击异端邪说,则祸害就会终止”,一是“攻治认为事物有两端的学说,则祸害就会终止”,一是“攻击认为事物有两端的学说,这是祸害啊”。以上几种解释,都符合孔子的思想,究竟哪一种符合孔子这句话的本意?关键在于对“已”字意义的确定。通观《论语》,凡“也已”二字连称,均为语气词连用,如《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可谓好学也已。”《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泰伯》:“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子罕》:“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颜渊》:“可谓明也已矣。”“可谓远也已矣。”只有一处似为例外,《阳货》:“公山弗扰以费叛,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这里“末之也已”,似乎是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已”解释为“止”;但是“已”字作语气词解则为穷途末路之叹,亦通。如此看来,对上面的四种解释,只有第一、第四两种可以成立,而在这两种中,又以第一种为优,因为孔子对是否承认事物有两端的学说,还没有放到势不两立的地位,故不至于说出第四种那样严厉的话。

 

又如《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陆德明《经典释文》标出“易”字,注曰:“如字(如‘易’本字)。《鲁》(《鲁论语》)读‘易’为‘亦’,今从《古》(《古文论语》)。”这里根据的是郑玄注。可知今文经书《鲁论语》“易”作“亦”,连下句读,作“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按,以古文经本为是,郑玄和陆德明的意见是对的。五十岁学《易》,与人生阅历有关,正如朱熹《朱子语录》卷一一七说:“此书(指《易》)自是难看,须经历世故多,识尽人情物理,方得看入。”学《易》无大过,与知天命有关,还可以从《论语》得到内证,《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集解》解释得很好:“《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年五十而知天命,以知命之年,读至命之书,故可以无大过。”但《鲁论语》的文字亦有外证,如惠栋《九经古义》引汉《外黄令高彪碑》“恬虚守学,五十以学”,但这只能说汉碑根据《鲁论语》,不能说明《论语》原文应该如此。而且孔子明说“十有五而志于学”,“五十以学”亦无内证根据。这里说明有时内外证据可能很多,使用时还必须分析判断。

 

又如《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般把两个“与”字解作连词,意思是说孔子很少谈利、命和仁。孔子很少谈利是事实,很少谈命则不符合孔子的天命思想,很少谈仁更不符合孔子的思想。如前所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论语》讲仁的地方随处可见。这里的“与”字不是连词,还可以从句法上得到内证,因为《论语》中连词在几个并列成分之间的用法,跟现代汉语一样,没有在几个成分之间连用的情况,总是用一个连词放在最后两个成分之间,如《子罕》“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为政》“使民敬、忠以(连词,同‘与’)劝”,均可证。实际上“与命与仁”的“与”字是一个实词,义为赞同,则整句应断作:“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与”字作“赞同”解,《论语》亦有内证,如《述而》“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如《先进》“吾与点也”,皆是。

 

又如《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般把“厌”字解作满足,是说饭食越精越好,肉丝越细越好,指饮食的讲究。其实这里的“厌”字同后起的“餍”字,意思是饱足,全句是说饭食不贪吃精粹,鱼肉不贪吃细美,讲的是养生之道。同时也与孔子的安贫乐道思想有关,如《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述而》“饭疏(粗)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例子不一而足,都可以说明应该怎样充分而灵活地利用内证和外证,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准确理解《论语》原意。《论语》是一部思想著作,要从宏观上把握其中的某些思想内涵,还必须结合历史背景的分析,这又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在前面分析孔子的仁学思想时,我们已经作了尝试,可以参考。



本网站所提及的第三者的意见、资料、信息仅为第三者的自身观点。在不影响第三者内容或资料的情况下,此内容或资料仅为方便及參考而已。活跃乐龄理事会对此而直接或间接引致的任何种类的损失或损害以及对任何人因获取或执行该内容而直接或间接引致任何的损失或损害,均不负责亦不承担责任。本网站所提及的任何有关第三者资料的展示和描述不应被诠释为活跃乐龄理事会所作出的声明、担保、认可证明或已核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