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 怀旧

89岁方登贺 忆述驳船业兴衰

Image
余经仁 - 25/01/2016

联合早报

分享

Facebook Email


今年89岁的方登贺,出生于福建金门烈屿乡,20岁时南来新加坡,投入新加坡河的驳船行业。有30年的时间,他每天伴着新加坡河潮起潮落,在时代巨轮前进中,见证了驳船业的兴衰。儿子方荣利为溯源寻根,将父亲的奋斗故事,结集成册,作为后辈学习楷模。

 

1947年,时20岁的方登贺从福建金门南来新加坡后,就投入新加坡河的驳船行业。有30年的时间,他每天伴着新加坡河潮起潮落,却也见证了驳船业的兴旺与衰落。

 

过去一年多,58岁的印刷商人方荣利,每天清早都会陪着父亲方登贺晨运,他们父子边走边谈,很多时候,方荣利都是集中提问关于父亲早年闯南洋、为生活拼搏的事迹。之后,父子两人共进早餐,方荣利这才送父亲回家,自己再到办公室上班。

 

多了解父亲一生奋斗经历

 

方荣利说,如果现在不向父亲多了解他一生奋斗的经历,往后恐怕将永远失传,后人将无法知晓他的传奇故事。

 

方荣利这般用心良苦,是因为年届90岁的父亲,一年多前曾经患上一场大病,还动了大手术。现在虽是逐渐康复暂无大碍,但是,健康已大不如前。

 

他说,过去看到许多人在为亲人写书立传时,都是等到他们过世后才动笔,结果需要多方考证研究、旁敲侧击,才能还原部分旧事,过程费时费力。“因此,我现在要趁父亲健在、记忆力还未衰退之前,加紧努力,完成这样的溯源寻根任务。”

 

今年89岁的方登贺,出生于福建金门烈屿乡(又称小金门),20岁时前来新加坡。70年来,他在新加坡谋生,见证新加坡的变迁,自有他精彩的故事与见闻。

 

1947年,由于家乡国共开战,为了逃避战乱,方登贺与一个堂兄决定离乡背井,仿随前人的足迹,漂洋过海,勇闯南洋。

 

搬运、驳载与商行营运

 

当时,新加坡已是一个忙碌的货运集散港口。每天,从世界各地开抵的货轮,会停靠在外海卸下货物,然后,由一艘艘的驳船接下,经新加坡河开进河畔两岸的货仓寄存。

 

同样地,新加坡一些需要出口的散装货物,也是由驳船载往外海送交大货轮,转运到其他港口。这样的驳载过程,从搬运、驳载到商行营运,养活了数以万计的人。

 

方登贺的一个伯父,当时已经在新加坡这样“讨海”多年,他拥有一艘驳船,为出入口商行运货,堂兄弟俩上岸后,投靠父亲伯父,工作算是有了着落。

 

对于方登贺而言,这样的出海生活,还算是驾轻就熟,因为年少时在家乡,他经常就跟随父亲出海捕鱼。

 

不过,这样代商行驳载出海送货过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

 

方登贺回忆说,时不时,因为要及时送货,都是赶在天黑之前出行,到回程时,已是月黑风高浪大,为安全起见,他们只好把船系靠在大货轮,然后,就在驳 船上飘摇度过一夜。有时候,一些货物漏夜在货仓紧急下船,他们同样需要留宿驳船上,彻夜不睡看守,等候天明后立即送货出海。至于出海时遇到狂风暴雨,更是 经常得奋不顾身,冒雨给货物加盖帆布,以免货物损坏,让货主蒙受损失。

 

他说:“幸好当时年轻力壮,这样的挨夜工作和风雨,倒也难不倒我们。”

 

生活虽然是略嫌枯燥,但也有欢乐的一面。那时候,方登贺住宿在文山设在直落亚逸的苦力间,文山是金门人的乡亲组织,它的领导人为了让这些新客排除寂 寞,特别安排专人前来苦力间教导南管,他们也因此精神有所寄托。有了音乐基础,他们一批乡亲后来加入了湘灵音乐社,工余,就在音乐社学习吹箫击乐,度过快 乐时光。

 

代表音乐社参加花车游行

 

1953年6月2日,适逢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属英国殖民地的新加坡也大事庆祝,中华总商会举办花车游行,方登贺等人当时代表了音乐社参加花 车游行,花车的主题是“八仙过海”,为此,他扮演八仙之一的蓝采和,沿街表演“过海”特技。游行从天福宫出发,吸引了人们夹道观赏,盛况空前,花车隔日更 进入新山继续游行。

 

当中,让他们这班乡亲难忘与欣喜的是,这辆花车设计十分独特有创意,就像是一艘舯舡一样,结果夺得了全场设计第一奖,湘灵音乐社因此还获奖赏一个女王王冠。这个王冠,设计精致、光华四射,目前收藏在音乐社里,成为了“镇社之宝”。

 

堂兄弟接手打理驳船生意

 

方登贺的伯父后来衣锦还乡,留下的驳船生意由两个堂兄弟接手打理,他们过后成立联合利驳运公司,自任船东,努力经营驳船业务。上世纪60年代是驳船 业的一个高峰,两人敢打敢拼,并且看准时机,先后再买进了八艘驳船,这些货船,每艘可载货40吨到50吨,因此,在当时金门的乡亲当中,算是有一定的成 就。

 

“对一些人来说,父亲只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小人物,但是在我心目中,却始终是一个大英雄。”

 

驳船生意走向没落

 

进入上世纪70年代,全球的货轮为提高生产力,纷纷启用箱运服务,新加坡配合形势,也在巴西班让建立箱运码头。至此,依靠驳船驳载运货的生意,一落千丈,开始走向没落。

 

政府整顿与清理新加坡河

 

另一方面,由于驳船百年来的使用,造成新加坡河严重污染,市区一带环境恶劣,臭味难闻,这促使政府决心整顿与清理新加坡河,限制驳船开入新加坡河。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风光百年的新加坡河驳船业,终于在新加坡河清河过程中走进历史。

 

而最令方登贺这班船东痛心的,是这数以百计的驳船,因为无地可容,最终被拉到公海一一凿破,几十年来多少人谋生的工具,就此“沉尸”海底,在听闻这一幕时,曾经让方登贺伤感多时。

 

结束海上的生涯后,方登贺上岸经营过汇兑信局和在烧砖厂当工人,但是,不巧的是,这两个行业都属夕阳行业,没过几年,都经不起时代的考验被淘汰。上世纪90年代,眼看到了退休年龄,方登贺干脆告老,从此在家中含饴弄孙,安享晚年。

 

奋斗故事将结集成册

 

现在,三不五时,方登贺在经过驳船码头时,总会驻足在新加坡河畔,回想往事。而看到新加坡河彻底改头换面,心中更有无限的感慨。这里,河水清澈没有了恶臭,两岸货仓变成了典雅古朴的餐饮设施,原先载货的驳船,也摇身成为了旅客观光的交通工具,邻近更是摩天大楼拔地而起。

 

方登贺说:“是的,时代的巨轮永远前进,新加坡河虽是变了样,但却是变得更美更好,让我们的下一代,享有更幽美优雅的宜居环境。”

 

唯一不变的是,新加坡河口的大钟楼,每天依旧准时敲钟报时,与70年前没有两样,可见美好的事物,永远会流传下来。

 

“对我们这一代人,能够参与国家的建设,曾经贡献出力量,终归是一件光荣的事!”

另一方面,方荣利透露,由于自己是印刷商,他已决定将父亲的奋斗故事,结集成册,这样,族人不但可以知道他的经历,也能以他为模范,学习他的勤奋苦干精神。

 

Source: 联合早报 ©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Limited.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本网站所提及的第三者的意见、资料、信息仅为第三者的自身观点。在不影响第三者内容或资料的情况下,此内容或资料仅为方便及參考而已。活跃乐龄理事会对此而直接或间接引致的任何种类的损失或损害以及对任何人因获取或执行该内容而直接或间接引致任何的损失或损害,均不负责亦不承担责任。本网站所提及的任何有关第三者资料的展示和描述不应被诠释为活跃乐龄理事会所作出的声明、担保、认可证明或已核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