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 文化

为什么古代大臣朝见天子要手执笏板?

Image
心语

大纪元时报

分享

Facebook Email


在古装宫廷戏中,我们往往看到文武大臣朝见天子时,各分站在金銮殿的两旁,每个大臣手中都拿着一块狭长的板子,叫作笏。那么,为什么古代大臣朝见天子要手执笏板呢?

 

笏,即笏板,又称为手板、手版,是古代大臣上朝面见天子时所执的狭长形板子。《广韵》上记载︰「笏,一名手版,品官所执。」及《古今韵会举要》通作曶,在《史记‧夏本纪注》郑康成曰:「曶者,臣见君所秉,书思对命者也。君亦有焉。」

 

此外,文武大官品第不同,所持笏板的材质也不同。按品第高低,可用玉、象牙或竹製成,故有玉笏、象笏等。如《礼记‧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以竹本象可也。」郑玄注︰「球,美玉也。」笏板的长度也有规定,如《礼记‧玉藻》︰「笏度二尺有六寸。」

 

笏板最主要的用途,是古代大臣朝见天子时,用来记录天子的命令或旨意,也可用来书写向天子上奏的章疏内容,为备忘提示用。如《释名》︰「笏,忽也,备忽忘也。」及《礼记‧玉藻》︰「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据说,笏板还有另外的作用,就是挡住自己的脸,用以彰显龙威,上朝面见天子眼睛要望着笏板,表示对天子的敬意。

 

根据《礼记》中已有的记载,笏板应该早在商周时期就已使用。各朝代对笏的使用都有不同的规定,明朝以前一至五品的高官都执象笏。象笏就是象牙製成的手板,又称象简。明朝时规定四品官以上执象笏,五品官以下执木笏,如《正字通》上载︰「明制,笏,四品以上用象牙,五品以下用木。」到了清朝,因习俗及礼节不同,笏板就废弃不再使用了。

 

古代君臣朝见时都执笏板,用来记事备忘,不用时就插在腰带上,这个动作称为「搢笏」。如《穀梁传‧僖公三年》︰「阳穀之会, 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诸侯。」范宁‧注︰「搢,插也。笏,所以记事也。」又《新唐书.卷一二六.张九龄传》︰「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

 

另据《旧唐书‧张九龄传》记载︰「故事︰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 九龄体羸,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是说按唐朝规定,官员都是把笏板插在腰带上,然后骑马上朝。但大文学家张九龄为相时,因年老体衰,笏板插在腰带后再上马跨骑很困难,于是找人缝製一个放笏的袋子,称为「笏囊」,让随从拿着,跟他上朝。

 

笏板在中国古代也是地位的象徵。如《北史‧李穆传》︰「其一门执象笏者百馀人。」是说,一家有百馀人位居高位。另明朝归有光《项嵴轩志》︰「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归有光的祖母拿先人的象笏勉励他勤奋读书,希望归有光将来也能执笏

 

Source: 大纪元时报

 



本网站所提及的第三者的意见、资料、信息仅为第三者的自身观点。在不影响第三者内容或资料的情况下,此内容或资料仅为方便及參考而已。活跃乐龄理事会对此而直接或间接引致的任何种类的损失或损害以及对任何人因获取或执行该内容而直接或间接引致任何的损失或损害,均不负责亦不承担责任。本网站所提及的任何有关第三者资料的展示和描述不应被诠释为活跃乐龄理事会所作出的声明、担保、认可证明或已核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