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

建国一代办事处训练义工讲解配套 大使上门 建国一代解惑

Image
陈紫筠 - 26/04/2015

联合早报

分享

Facebook Email


为了帮助年长者了解建国一代配套,负责统筹相关宣传工作的建国一代办事处,去年11月起招募志愿者受训成为“建国一代大使”,走入社区、挨家挨户向年长者解释配套内容。

 

在全岛15个集选区当中,至今已有11个推行“大使讲解”计划,共有2200名志愿者完成培训后受委为“建国一代大使”。

 

建国一代办事处的目标是在今年5月前把“大使讲解”推及所有集选区,志愿者义工团队增至4000人,希望最终每个住宅区都有专属“大使”,以老人家最熟悉的语言进行沟通、讲解建国一代配套。

 

一包4元的河粉,也许是一般人普通不过的晚餐,但对于经济拮据的老人家来说,却是奢侈品。

 

负责在马林百列集选区、波东巴西以及蒙巴登单选区推行建国一代大使计划的项目经理杨玉清(38岁),今年1月与义工上门向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妇解释建国一代配套时,发现老妇人得了重病,只剩下六到九个月的寿命。老妇人表示自己每个月只有140元的伙食费,想到时日不多,她决定尽情花费,为自己买一些东西。

 

杨玉清说:“我们以为她想买一些名贵的东西,但她的答案却令人心酸,原来她只想买一包4元的河粉。她平日省吃俭用,很少在外面吃一顿。我告诉义工们,每次到那一带做家访时,一定要打包河粉给阿婆,费用由我出。”

 

每次举办“建国一代大使”培训课程,杨玉清都会重复这个故事,以此鼓励有意当“大使”的参与者:这不单单是宣传建国一代配套的工作,在更深的层面上,是给老人家送上温情和关怀。

 

至今逾4万建国一代获“大使”讲解

 

政府在去年财政预算案声明中公布,耗资80亿元设立建国一代基金,从门诊津贴、保健储蓄填补和终身健保津贴等方面,终身照顾约45万名建国一代年长者。政府对建国一代的定义是:生于1949年12月31日或之前,并在1986年12月31日或之前成为公民,在本地生活或工作的第一代新加坡人。

 

为提高国人对建国一代配套的认识,政府去年3月成立由22人组成的跨部门专案工作小组,并设立建国一代办事处负责统筹建国一代配套的沟通和宣传工作。办事处的运作和工作的执行由人民协会管理,政策制定则由推出建国一代配套的财政部负责。

 

义工团队的任务是上门做家访,依据年长者的个别医疗状况,让他们知道可从哪一项津贴中受惠。到目前为止,2200名大使已接触了约4万2000名建国一代。

 

最年轻“大使”17岁 最年长高龄88岁

 

要成为建国一代大使,须接受培训,除了熟悉配套内容,也要掌握跟年长者沟通的技巧。义工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专业人士、家庭主妇及退休者等,最年轻的仅17岁,最年长的已88岁,当中不乏建国一代。他们两人一组,一起上门进行宣导工作。每成功完成一个个案,可得到10元补贴费。

 

陈玛丽(80岁)和她七名家人一起加入这项志愿服务计划,三代人都是建国一代大使。

 

陈玛丽住在中峇鲁50年,说得一口流利广东话、福建话、潮州话、马来话和英语,深受区内年长者欢迎。

 

陈玛丽说:“这一带住着许多年长者,他们有的曾在附近小贩中心和巴刹做生意,都是我熟悉的面孔,和他们交谈没有什么压力。”

 

何惠祈(19岁)只能讲一点福建话,她说,年轻人不熟悉方言,是接触年长者的最大沟通障碍。她听得懂一点福建话,但没法表达自己的想法,通常得由较年长搭档负责沟通。她建议建国一代办事处开办方言课程,帮助年轻义工掌握常用方言词汇。

 

独居老人家:有义工上门很好

 

做家访不只是为了解释有关年长者的政策,对一些老人家来说,这更是一种难得的陪伴。

 

独居的叶明珠(73岁)之前就在义工的陪伴下,到国会大厦向已故建国总理李光耀致敬,她年轻时曾帮李光耀布置花卉摆设。她说:“年轻义工跟我的孙子孙女年龄相仿,与他们聊天就好像跟自己的孙子女相处一样。”

 

也是一个人住的杨翠娥(72岁)很少看电视,由于行动不便,她不常参加社区活动,虽然收听广播得知政府推出建国一代配套,但对于具体措施一知半解。她因担心牙科费用高昂,20多年来一直戴着污黄的假牙,不敢去看牙医。建国一代大使张爱莲(68岁)及蔡淑彬(47岁)上门为她讲解后,她才知道可以凭建国一代卡获得更多牙科津贴。

 

杨翠娥说:“我向来是这里听一点,那里听一些,信息不全,有问题也没办法问。有义工上门很好,我可以直接问问题,得到的答案也比较准确。”

 

68岁张爱莲乐当建国一代大使

 

我本身是建国一代,收到津贴卡至今,已好几次凭这张卡来减轻买药和诊费开销。我很庆幸自己退休后仍可以保持活跃,定期到不同地方做义工。一些老人家没那么幸运,他们有的行动不便,有的卧病在床,也有的独自居住,很少出门,渐渐与社会脱节。

 

我两年前搬到中峇鲁。三个月前,有邻居问我可有兴趣成为建国一代大使,探访这一带的年长者,帮助他们从建国一代配套中受惠。我毅然答应,希望能为有需要的建国一代出一分力。

 

我会讲福建话、广东话、潮州话和客家话,这有助与年长者沟通。我每星期做义工三次,每次约三小时。做家访前会先了解受访者的基本资料,例如他们说哪种方言或语言,然后在做自我介绍时使用他们最熟悉的方言,让他们知道我是政府派来的建国一代大使,以及做家访的目的。他们知道我会讲方言,都特别热情和高兴。如果受访者方便谈话,我们会在征求老人家同意后进门作进一步交谈。他们一般都很乐意让我们进门交谈。

 

不只是为了宣传建国一代配套

 

为感谢建国一代的贡献,李显龙总理特别录制了一段以四种语言致谢的视频。我们会通过官方分配的平板电脑,播放这个视频给受访者看。老一辈经历过建国初期的艰辛,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如今得到政府肯定,让他们倍感欣慰。

 

我们做家访,不只是为了宣传建国一代配套,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年长者的居住环境、聆听他们的心声。我们会观察他们家中有没有家庭照,了解他们与子女的关系、有没有人奉养他们,看他们需要哪方面的援助。我每次至少花半小时与老人家交谈。

 

此外,我们也会问他们是否需要安装厕所扶手、防滑地板等,以方便他们在家里安全走动,或是需不需要向残障人士援助计划申请援助。

 

身为建国一代,我比较能了解年长者的需要。我会与他们分享个人经验,比如到哪里看医生比较便宜、几时去超市购物可享有建国一代折扣、如何保持身体健康,或是到哪里参加社交活动等。老人家的反应没年轻人快,不能一下子给他们太多信息,要一点一点地向他们解释。

 

我能帮就帮,希望让老人家感受到社会的关怀。有一次在巴刹,曾经接受我做家访的一名阿婆跟我打招呼,这让我体会到,我不只是建国一代大使,更像是他们的老街坊。

 

人力资源紧张

 

招募并留住义工是大挑战

 

面对面接触的宣导工作须动用庞大人力资源,如何吸引及留住义工,是建国一代大使计划面对的最大挑战。

 

负责在丹戎巴葛集选区和拉丁马士单选区执行建国一代大使计划的项目经理梁锦华(67岁)透露,这两个住宅区是全国建国一代比率最高的地区,截至去年10月,那一带有4万4200多名属于建国一代的居民。不过,到了今年4月,随着一些长者逝世,人数降至4万3700多人。

 

梁锦华说:“建国一代人数越来越少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有必要加紧步伐,尽快让老一辈从配套中受惠。这需要多方面的合作,让更多义工在短时间内探访建国一代,把触角伸向更多年长者。”

 

由于约六成义工是工作人士,只有晚上及周末才能腾出时间,真正能定期做义工的人十分有限。梁锦华透露,六成义工每周至少做家访一次,如何留住这群志愿者是一大挑战。

 

另一名项目经理杨玉清(38岁)认为,如果没有热忱,义工很难有动力,迟早会退出计划。她说:“我希望义工领悟到,他们的工作超越介绍配套,更重要的是,为建国一代带来希望。”

 

除了招募义工,项目经理的工作也包括制定宣导策略。梁锦华说,义工不能只是上门探访年长者,他们也应走入老人集聚的地方如乐龄活动中心,通过不同管道跟年长者交谈。他们接下来将继续探访年长者,解释其他与年长者有关的课题,包括将在年底推出的终身健保全民医药保险计划。

 

谁能当“大使”

 

有兴趣当建国一代大使的公众,可前往邻近的民众俱乐部询问详情。

 

申请者必须是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年龄至少17岁,懂得讲本地语言或方言,并能够定期做义工。

 

申请者除须接受四小时的培训,了解本地医疗系统、社会援助计划与建国一代配套,另须接受六个小时的技能培训,学习与老人家沟通。

 

申请者可在职受训,并在较有经验的“大使”指导下上门做家访。

 

 

Source: 联合早报 ©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Limited.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