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

年长者“合居” 自由出行互相照应

Image
胡洁梅 - 14/03/2016

联合早报

分享

Facebook Email


高龄92岁的施月英居住在桥北路租赁组屋多年,室友离世后一人居住,她后来通过“老年人合居计划”搬进隔壁座组屋的单位,多了室友和志愿福利组织工作人员照应。她平时还能到组屋底层的乐龄活动中心参加活动,继续在社区养老。

 

“老年人合居计划”(Seniors Group Home)是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在2012年推出的计划,为生活起居需一定协助,但不至于得住疗养院的低收入年长者提供住所,在社区养老。

 

这些年长者会被安排住在由志愿组织看管的租赁组屋单位,一个单位住两三人,组屋底层或附近都设乐龄活动中心,安排活动让年长者参与。社工也会协调年长者所需要的医疗、复健等支援服务。

 

不同地区的合居住所由“群区业者”(Cluster Operators)负责管理,这包括狮子乐龄之友协会、新加坡圣公会社区服务、德教太和观、触爱社区服务。这类合居住所位于老龄化社区,如惹兰勿刹、芽笼、女皇镇等。

 

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受询时指出,14个老年人合居住所已陆续投入运作,约有32名居民。社会及家庭发展部之前曾表示,合居住所可让250名年长者受惠。

 

发言人说:“老年人合居计划对年长者是新颖的概念,社会及家庭发展部会同合居住所经营者和护联中心合作,改进计划来支持年长者在社区养老。”参与计划的年长者得通过护联中心的转介。

 

年长者能与社区保持联系

 

狮子乐龄之友协会的老年学者陈家燊指出,老年人合居模式源自欧美国家,在本地仍比较新,因此仍有推广的空间。“有研究显示,年长者若感觉生活被他人控制会容易感到沮丧,合居计划让年长者享有一定的独立生活,继续在社区与他人联系。”

 

他认为,如果合居的居住空间未来可以扩大,增添更宽敞的共用客厅和用餐处,居住环境会更舒适。目前,两三名年长者共住一个单位,单位设施包括热水器、基本家具、方便监督年长者安全的求助警铃等。

 

狮子乐龄之友协会的两个合居住所分别位于女皇镇和淡滨尼,可容纳约36人。

 

桥北路第8座组屋的其中八个单位由附属圣公会社区服务的平安乐龄服务群区(PeaceConnect Cluster)管理,可容纳约22人。计划去年推行,目前住约10人。

 

平 安乐龄服务群区负责人李多佳指出:“八个单位分散在几个楼层,这样一来,合居年长者能与其他居民接触,不会感觉被‘隔离’,其他居民也能照应这些住户。组 屋底层有平安乐龄活动中心,工作人员会鼓励他们到中心参加活动,但他们也能自由出行,因此年长者比较有掌控自己生活的自主权。”

 

该组屋不远处还有喜乐中心(JOY Connect)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日间护理、复健服务等。由于这些服务机构也得照顾区内其他年长者的需求,李多佳建议合居住所经营机构可获得一些资金,用来聘请医疗工作者专门看顾这些合居老人。

 

触爱社会服务在芽笼巴鲁有合居住所,德教太和观的合居住所则位于宏茂桥、麦波申比笔路(Pipit Road)和印度士路(Indus Rd )。

 

合居住所居民施月英每天会到楼下的乐龄活动中心用餐。她说:“我以前自己住,虽然女儿会来探访我,但我担心若跌倒的话,无法被人及时发现。现在我与另一个人同住,也有乐龄活动中心的人照应,比较安心。我也喜欢到活动中心玩游戏,动动脑筋,才不会变呆。”

 

曾居住在疗养院的陈亚黑(83岁)目前是桥北路合居住所的居民。他说:“这里比较自由,我到乐龄活动中心用早餐后可以出门走走,有时也会到活动中心做运动,比住在疗养院开心多了。”

 

现在我与另一个人同住,也有乐龄活动中心的人照应,比较安心。我也喜欢到活动中心玩游戏,动动脑筋,才不会变呆。

 

Source: 联合早报 ©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Limited.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