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市区重建局中心的细心访客,一定会对这座建筑里头三个相关新加坡岛国和市区的巨型模型叹为观止,留下深刻印象,而它们只不过是蔡四枝半个世纪以来超过1000个模型成品中的其中三件。
无论是为模型基板刻出道路、贴上假树,还是制作外观精细的高楼大厦模型或小汽车等点缀物,都难不倒这名年近古稀,但动作依然灵巧、双手稳健的模型制作师。
蔡四枝笑说:“这份工作须长期集中精神和控制双手,可能因此练就了稳健的双手。”
69岁的蔡四枝是市建局的资深模型制作师,自19岁加入当年隶属于建屋发展局的市区重建部门后,50年来一直坚守同一个工作岗位。即使62岁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蔡四枝仍退而不休重新受雇,目前担任兼职模型制作师。
他回忆说,当年在新加坡理工学院主修工艺课程,毕业后在玻璃厂任职制作模板的同时进修有关建筑绘图的部分时间课程,一次无意间看到当局征聘模型制作师的广告,于是把握机会应征,就此为自己觅得了终生事业。
“从事这份工作后,我就发现它是我的兴趣所在,也能学以致用。与绘图相比,制作模型有趣得多;每个模型都是一项新尝试,而且可以探讨试用各种不同的材料。”
早期建筑模型由人工切割
蔡四枝初入行时正逢建国初期,当时政府大规模整顿及发展市中心,由五人组成模型制作组负责把建筑师的构想转为真实模型,一方面作为内部参考,方便相关的规划与设计研究,另一方面也为政府售地活动提供吸引人的展示品。
除了把模型做得准确美观外,模型制作组还想方设法减低成本。蔡四枝回忆说:“当年从日本进口树木模型,一个就要好几块钱,为了节省制作成本,我们决定自己动手做,比如用铁丝网材料制作树冠、海绵做树的其他部位等。”
上世纪70年代初期,蔡四枝和团队着手制作目前在市建局中心二楼和三楼新加坡城市展览馆(Singapore City Gallery)展示的巨型市中心模型;这个模型最初只是供作呈现莱佛士坊、珊顿道和丹戎巴葛区未来发展的展览用途,之后乌节路、新加坡河等更多地区陆续被纳入,模型规模越变越大,如今已成为市建局的标志展品。
蔡四枝忆述这个巨型展品的制作过程时,兴奋地在展品前指出中央公积金局大厦和凯联大厦等早期建筑物模型,如数家珍般分享当年他和团队在制作方面的一些细节。
“当年,所有建筑模型都是人工切割,如果建筑外观有特别的设计,在制作上就更具挑战,例如需要200个类似部件,我们就真的得一个一个去切割。”
说起当中制作难度最高的建筑模型,蔡四枝首推80年代由他操刀的滨华酒店。“因为那个建筑设计有一个倾斜的弧度,在制作模型时比一般四四方方的建筑要困难许多。”
激光切割机缩短了制作时间
市建局中心在1998年迁入现址后,邀请发展商在标下发展地段后提供发展项目的模型,并逐渐丰富市中心模型的工作部分“外包”,如今由蔡四枝和团队制作的建筑模型已不到半数。
虽然这有助于减轻模型制作团队的负担,但每隔五年市建局公布发展总蓝图后,仍旧是模型制作组最忙碌的时候。最新的发展总蓝图刚在去年底出炉,蔡四枝和两名全职模型制作师组成的团队目前正在赶工,逐步将新宣布的滨海南未来发展构想化为“实体”模型,并置入巨型市中心模型中。
有别于过去的人工制作,模型制作小组几年前添置了一台激光切割机,大大缩短了制作模型所需的时间。蔡四枝指出:“以前人工切割200块模型部件需要一两个小时,现在半小时内就完成了。”
“我不介意一直继续做下去”
岁月催人老,已有三个孙子的蔡四枝近年因为白内障问题而视力受影响,但他在动了手术、解决视力问题后,又义无反顾地投入这份给予他无限满足感的工作中。“只要体力许可,我不介意一直继续做下去。”
三维模拟科技不能取代实体模型
三维模拟科技再高端细腻,也无法取代实体模型的作用和魅力。
负责管理模型制作组的市建局署长(城市设计)周玫指出,模型制作在当局进行规划和设计时扮演重要角色,因为它能将想象转化成规划师和建筑师看得到的真实样子。
虽然不讳言三维虚拟科技的诞生减少了当局对传统模型制作师的需求,特别在规划研究方面可借力科技,但周玫认为,三维虚拟全岛模型以及三维团队,与实体模型更多是相辅相成,而不是取而代之。
“好处是我们现在不用每做一次规划研究,就制作一个模型。三维科技的应用方便我们更换规划元素,无须为了测试不同高度的建筑物而切割出许多不同的模型。另外不可否认的是,三维科技有助于印制出更有真实感的照片,然而,它还是不可能完全取代实体模型。”
三维科技成品毕竟只是平面图片
周玫指出,三维科技创造的最终成品毕竟还是平面照片,“无法媲美一个可以触碰、亲身感受、刺激感官的实体模型”。“尤其是在公开展览的场合,实体模型带给公众的体验是虚拟模型无法比拟的。”
至于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三维打印机,周玫坦言未有计划引进,因为当局不是专门生产模型的商业机构,无法充分利用三维打印机带来的效益。“况且我们最终还是需要具备相关手艺和经验的人去组装所有的个别模型,不可能全部机械化”。
市建局现任全职模型制作师耶齐德(Yazid,50岁)加入该局已经32年,他也认同说,虽然模型制作离不开一些基本理论,但要有精进的技术,还需经验的积累。
市建局的模型制作组现在的主要职责是制作一些小型模型供内部参考和研究、更新市建局中心内的三个大型模型展品,以及不定期制作专供展出的模型。周玫透露,模型制作组目前规模虽然很小,但一旦有临时任务,市建局会动员其他部门的技术职员支援,人手可增加至约10人。
耶齐德说,为了加速模型制作过程,他们一般会分工制作不同的部分,一个人做模型基板,另一人做建筑模型等,然后再组装起来。
“模型制作虽然好玩,但也很耗神,尽管一个人可以包办,但很耗时;最有效的做法还是由一组人分工合作。”
市建局中心里的三大模型中,放置于一楼、分别展现市区和全岛风景的两个模型完全由该局的模型制作组打造。面积最大的中央区模型原先纯粹是内部制作,但从1998年起开放让发展商提供发展项目的模型。
中央区模型
● 比例:1对400倍
● 制作始于:1970年代
中央区模型面积达新加坡国土的2%,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建筑模型之一。这个历史悠久的模型在新加坡独立不久后便启动制作,预计将永远是一件跟随新加坡土地发展而持续加入新元素的未完成作品。
市区模型
● 比例:1对1000倍
● 制作始于:90年代
市建局为了展示岛国市区的公园、水体以及特色区,特地打造的另一个模型展品。
岛国模型
● 比例:1对5000倍
● 制作始于:2001年
岛国模型主要呈现我国的国家面貌,市建局为了打造这个模型动用了20名员工,包括内部模型制作师和其他部门的支援人员,耗时八个月完成制作。
Source: 联合早报 ©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Limited.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本网站所提及的第三者的意见、资料、信息仅为第三者的自身观点。在不影响第三者内容或资料的情况下,此内容或资料仅为方便及參考而已。活跃乐龄理事会对此而直接或间接引致的任何种类的损失或损害以及对任何人因获取或执行该内容而直接或间接引致任何的损失或损害,均不负责亦不承担责任。本网站所提及的任何有关第三者资料的展示和描述不应被诠释为活跃乐龄理事会所作出的声明、担保、认可证明或已核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