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 旅游

皎月秋分话扬州

Image
王远昌 - 23/09/2018

联合早报

分享

Facebook Email


农历八月十五已从古代的“秋祭月”演变成今日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自古便有“月亮城”之美誉的扬州,更与月亮有着深厚的渊源和特殊的感情。扬州的月,是诗,是梦,是历史,是文化,更是传承不变的乡愁。

 

走进扬州的时候,节气已是秋分,临近仲秋的夜,天上没有云彩,格外澄净,皎皎月华临照下,饱经沧桑的古城处处萦绕着历史的气息,氤氲出古朴、含蓄而又隽永的意境。

 

“霜落寒空月上楼,月中歌唱满扬州。”“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琼花观里花无比,明月楼头有月光。”“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千百年来,独秀天下的扬州月,牵动着墨客们的情怀,众多诗句和典故,将扬州风韵流布于世人的梦里,也镌刻在历史的记忆中。如今,漫步扬州城内,充满“月韵”的建筑比比皆是,以月为名的道路、桥梁、亭台、商店酒楼、小区宅院等不胜枚举。明月湖、望月路、得月楼、吟月桥、栖月苑……随处可见的月文化,无声地讲述着这座千古名都与天上明月的不解之缘。

 

在众多歌颂扬州月的经典诗句中,扬州人最钟爱的还是唐代诗人徐凝的那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为此,扬州人专门将城门命名为“徐凝门”,来纪念这位并不著名的诗人。“二分明月”也成为扬州的代称,并为后世诸多演绎。每至秋分时节,在瘦西湖景区举办“二分明月文化节”,吸引无数海内外游人的流连。

 

瘦西湖流金叠翠

 

秋日的瘦西湖,敛去了烟花三月的妖娆,却是一派流金叠翠的飒爽。沿入口至小金山的长堤一路走来,一侧是荷浦熏风碧水垂柳,一侧是结籽琼花郁郁葱葱,忽而阵阵桂花飘香。此时最有情调的赏月方式便是乘坐游船画舫,泛舟湖波之上。

 

船至五亭桥,便见挺拔秀丽的五座风亭,犹如冉冉出水的莲花,亭与亭之间有石梁相连,婉转若游龙。桥身由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十五个卷洞组成,空灵的拱顶卷洞配上敦实的桥基,营造出壮与秀的和谐视觉效果。据《扬州画舫录》记载,“每当清风月满之时,每洞各衔一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莫可名状。”五亭桥西侧便是著名的二十四桥。传说,唐朝时有24位歌女,个个姿容媚艳,曾于月明之夜来此吹箫弄笛,巧遇杜牧,便折素花献上请其赋诗,于是有了“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烂漫佳话。据说,该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级24层。

 

老街里的中秋记忆

 

“靠南一家姓夏。这家进门就是锅灶,往里是一个不大的院子。这家特别重视过中秋。每年的中秋节,附近的孩子就上他们家去玩,去看院子里还在开着的荷花,几盆大桂花,缸里养的鱼;看他家的院子里摆好了的矮脚的方桌,放了毛豆、芋头、月饼、酒壶,准备一家赏月。”汪曾祺曾在散文《晚饭花》中描写扬州百姓中秋赏月的场景。

 

古街外通古运河、内接市中心,不仅是扬州运河文化与盐商文化相结合的代表,也是目前大运河沿线城市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商业古街。华灯初上,漫步其中,古色古香的街道无半点倾颓造作之感。散落在此的数十家“老字号”店铺门前,悬挂着各色幌子和匾额,带有浓郁本地腔调的扬州清曲,咿呀婉转在耳侧,令人发思古之幽情,身畔游人往来如梭,高高挂起的红灯笼和各色时令美食,渲染出浓郁的佳节气氛。

 

扬州人喜欢月亮,中秋佳节阖家祭月、赏月更是必做之事。在寄存着扬州最传统生活方式的东关古街里,世代居住在此的人家,大多传承着“时节不可空过,唯有中秋最重”的祖训。穿过一条胡同,我们来到“老扬州”周启明先生的家里,据他讲述,每年中秋,家人都要团聚在一起,吃罢晚饭后,会搬张长条桌到门前花园里,然后摆上月饼、白藕、红菱、芋艿等祭品,由年长者点上蜡烛和香,全家对着月亮拜上一拜。祭月结束后就坐在院子里赏月,一起度过最幸福的时刻。“虽然现在经常住在城区儿子那里,但是到了中秋,还是要回到老宅这里祭月。”

 

“扬州好,暮景是中秋。大小塔灯星焰叶,团来宫饼月痕留,歌吹竹西幽。”扬州人在拜月时,还要点亮宝塔灯。相传,唐玄宗非常喜欢扬州大明寺的“栖灵塔”,每逢中秋,皇宫里到处供奉扬州民间艺人按“栖灵塔”的模样所制作的宝塔灯。后来,扬州人为了迎合皇上的喜爱以及表达对故乡的自豪感,年年到了中秋节,家家户户都去购买宝塔灯去敬月,并把它作为中秋夜的吉祥物。由此,点宝塔灯敬月成了扬州城里的中秋风俗习惯,一直流传下来。

 

此外,做月宫饼敬“月亮公公”也是地道老扬州们传承千载不变的习俗。秋分前夕,市民上街选购优质的糯米粉做皮,以豆沙、芝麻糖或萝卜丝为馅的月宫饼,寄托了当地百姓对亲情、爱情和友情的向往和对团圆的渴望。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做很多月宫饼,一块比一块小,层层叠叠地堆得很高,越高越崇敬,看上去像座小山。

 

二水汇聚繁华地

 

位于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的扬州,不仅人文荟萃、风物繁华,更自隋唐以来就是“富甲天下”的商业名城。水运的便捷为扬州带来盐业的兴旺,大批商人“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在扬州沿运河大修宅院。最盛时,城内私家园林多达200余处。这些园林既有皇家园林的壮丽辉煌,又有江南园林的秀丽雅致。连乾隆帝也感叹“扬州盐商,拥有厚资,其居室园囿,无不华丽崇焕。”

 

扬州园林中目前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是坐落在东关街内的“个园”。据史料记载,个园由清嘉庆年间两淮盐业总商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的旧址上扩建而成。步入月洞形园门,两侧竹林枝叶扶疏,“月映竹成千个字”,园林因此而得名。透过典雅的漏窗,可瞥见园内楼台、花树映现其间,引人入胜。个园以假山堆叠的精巧而出名。园内的叠石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四季假山,表达出“春景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景惨淡而如睡”的诗情画意。

 

秋山是四季假山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其用黄石叠成,外形峻峭依云,气势磅礴,内部山道上下盘旋,纵横交错。石屋、石桥、石梁、石洞和山中小筑融在一起,时涧时谷,时壁时崖,变化莫测。在秋山石洞中,我们看到一个可供四人围坐的石桌,桌东有一石床,床头灯台、床边踏脚一应俱全。最绝的是,石桌上方有一方型“天窗”,旁种一棵桂花树。逢中秋之夜,桂花从映着月光的天窗中缓缓飘落,便会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诗意。

 

扬州,一座浸润在月光中的城池,一座文人笔端描绘出的淮左名都,一座运河滋养出的富贵之地。

 

记住节气

 

(2018年秋分:9月23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节气歌如藏头诗般,将2500多年前先人观天时万物,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深深地根植华夏民族的心底,悠悠数千载,循环往复地演绎着炎黄子孙不改的一脉乡愁。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中国的第39项“非遗”。

 

每年阳历9月22日至24日,“至于中秋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秋分。”此时,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各地昼夜等长,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日平均气温降到摄氏22度以下;南方从这一节气起才开始入秋。

 

田地里,农民开始进入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阶段。但南北方的耕作各不同。华北地区开始播种冬麦,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人们正忙着收割晚稻,抢晴耕翻土地,准备播种油菜。

 

中秋节除了竖蛋、吃秋菜、送秋牛、粘雀子嘴等传统习俗,民间还留有许多与秋分相关的美丽传说。云南丽江玉龙雪山终年云雾缭绕,山上有一个神秘的山洞,每年只有秋分时节才有一米长的阳光照进洞中,据说被这一米阳光照到的人就能拥有美丽的爱情。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万物逐渐结出果实,因此,此时节的养生强调一个“收”字。一是收敛神气,宁静心志,不要悲秋;二是收养阴津,防止秋燥,平时注意补水,多吃果蔬,同时防寒保暖,固护脾胃;三是收益肺气,防呼吸病,宜食百合、银耳、淮山、秋梨、藕、柿子、芝麻、鸭肉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

 

秋天又是颜色最丰富、感情最充沛、最富诗意的季节,一些四季诗里常见对秋的歌颂与悲啼。写得最出色、最有味的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秋分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人们对于秋,总是能特别引起或深沉,或幽远,或欢愉,或萧索的感触来。

 

秋分之时,天高气爽,蟹肥菊黄,丹桂飘香,又逢中秋,是出游的好时期。

 

Source: 联合早报 ©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Limited.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本网站所提及的第三者的意见、资料、信息仅为第三者的自身观点。在不影响第三者内容或资料的情况下,此内容或资料仅为方便及參考而已。活跃乐龄理事会对此而直接或间接引致的任何种类的损失或损害以及对任何人因获取或执行该内容而直接或间接引致任何的损失或损害,均不负责亦不承担责任。本网站所提及的任何有关第三者资料的展示和描述不应被诠释为活跃乐龄理事会所作出的声明、担保、认可证明或已核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