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 旅游

爱恨交缠的矿山 玻利维亚里科山

Image
尤今 - 25/04/2019

联合早报

分享

Facebook Email


玻利维亚波托西的里科山不是一座普通的山。这矿山经过了好几百年的开采,地底下的坑道,叠床架屋、纵横来去,让人如坠迷宫。矿工如要找到质量好、含银量高的矿石,必须往深层挖掘,愈深愈好;在夏季,这里气温高达40摄氏度,尘埃飞扬,缺乏氧气,工作环境之恶劣,笔墨难书。

 

这座圆锥形的山,足足高达 4900米,非常霸气地盘踞于玻利维亚(Bolivia)西南部的城市波托西(Potosi)。

 

里科山(Cerro Rico)并不是一座普通的山。

 

它蕴含着发掘不尽的银矿,当地人赋予它多个不同的名字,包括:波托西山、母亲山、血山、富贵山;每一个名字,都有着相应的丰富内容,也都纠缠着言之不尽的爱与恨。时至今日,这些故事,还在生生不息地上演着……

 

关于银矿的开采,有一则广为人知的传说。相传早在1462 年,印加帝国的君主瓦伊纳·卡巴克(Huayna Capac)已经发现波托西境内有丰富银矿,但他不断地听到来自天上的一把声音,嘱他不要开采,因为银矿另有主人。到了1543年,西班牙殖民地统治者来到波托西,从印加土著口中获悉矿山藏银一事,于是大事开采,他们还在此设立了先进的皇家造币厂!当时,坊间流传着一个表面有趣实则沉重的说法:在殖民统治的300多年里,西班牙在此赚取的白银,可供他们从波托西建造一座闪闪发亮的银桥,跨越大西洋,直直通往西班牙;另一个悲酸的说法则是:采矿致死的劳工如过江之鲫,因此,矿工的骨头也足以建造一座由波托西直达西班牙的桥梁。

 

里科山是“地狱的入口”

 

海拔4020米的波托西,原本是个人烟稀少的地方,自从16世纪发现银矿后,就迅速发展,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成为了一个繁荣鼎盛的城市,教堂、赌场、剧院处处林立。据说在17世纪时,家财万贯的西班牙人在重要的宗教庆典游行时,会将纯银铸成的板块铺在地上,以示对神祗的尊重,沿途也会将银币抛掷给围观的路人,由此可见他们生活的穷奢极侈。但是,这种光辉绚烂生活的背后,却铺满了劳工的血和泪。根据粗略估计,历年来有多达800万当地劳工以及从非洲引入的黑奴因采矿致死,死因包括不适应高原气候、营养不良、工作环境高度恶劣、自杀、矿坑意外等,有人因而把盛产银矿的里科山称为“地狱的入口”!

 

曾经听过不少有关矿工的悲惨故事,然而,这天,“全副武装”地走入暗无天日的矿坑,实地观察了矿工的工作环境,发现真实情况比想象的还要糟上千百倍,难怪一般矿工的平均寿命只有50来岁!

 

目前,在波托西,已经开发的矿坑约有45个,矿工1万余名。有些小规模的矿场,允许旅行社安排游客缴费入内参观;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受欢迎的观光项目,因为矿场是属于高危的工作环境,许多游客为此裹足不前,可我和日胜却认为这是实地了解矿工生活一个难得的机会,因此毫不犹豫地请旅行社帮我们安排。

 

古柯叶是矿工的营养来源

 

出发之前,导游马克说,游客到矿坑去,对于矿工的工作会带来一定的干扰,所以,特地要求我们捎点东西给矿工。他带我们到一家小店,嘱我们买些古柯叶(coca leaf)。我看到小店里货品琳琅满目,忍不住问道:“买饼干糖果,不是更为实际吗?干吗要买古柯叶呢?”

 

一提到古柯叶,马克便滔滔不绝:“古柯叶含有多种维他命和矿物质,它的营养价值相当于牛奶和肉类。矿工每天由早上8点开工至傍晚6点,中午时段必须留在深入地底层150米至200米的矿坑工作,不能出来享用午餐,古柯叶因此成了他们汲取营养的主要来源。嚼食古柯叶,能够让他们在缺水缺粮的情况下,长时间苦干不休而依然精神抖擞。此外,在氧气稀薄高达4000多米的矿山上,古柯叶也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克服身体的不适。”马克顿了顿,继续说道:“如果你们要与矿工为友,只要和他们坐在一起嚼食古柯叶,边嚼边谈,距离立马便拉近了。”

 

为了确保安全,矿工是不能独自进入矿坑工作的,他们必须组成小组,每组由4到12人不等,组员必须严格听命于组长。由于矿山经过了长长好几百年的开采,地底下的坑道,叠床架屋、纵横来去,让人如坠迷宫。矿工如要找到质量好、含银量高的矿石,必须往深层挖掘,愈深愈好;然而,愈往下走,空气便愈污浊,在夏季里,气温高达35至40摄氏度,尘埃飞扬,缺乏氧气,工作环境之恶劣,笔墨难书。

 

宰骆羊祭矿坑

 

进入矿坑之前,我们遵嘱换上了厚厚的工作服,穿上长筒塑料靴子,戴上附设头灯的安全盔和口罩,看起来俨然就是如假包换的矿工。

 

我注意到,在矿坑的入口处,有大片大片转成了乌黑色的血迹。马克说,那是骆羊的血。由于工作性质危险,矿工每一天都会面对死亡的威胁;根据传统,每年2月8日,矿场主人都会宰杀二三十头骆羊,一是祈求庇佑,二是祈求好矿。骆羊被宰后,主持仪式者将血洒向矿坑,把骆羊头、肠子和骨骼埋在矿坑里,再把烧烤得香喷喷的骆羊肉分给大家享用。此外,在矿坑以内,距离入口处大约40米的地方,有个塑像,塑像周遭散落着一根根香烟、一把把古柯叶,还摆着一瓶瓶酒。马克告诉我,这是神祗Supay,专门主宰矿工的生死和兴衰;每个星期五,矿工都会虔诚地前来祭祀膜拜。

 

我们参观的矿坑,长达800米、深达200米,坑道的阔度呢,只有寥寥的0.7米。坑道伸手不见五指,仅仅靠着头盔上的照明灯那一圈小小的亮光勉强照亮前方的路。道路泥泞湿滑,趔趔趄趄(lièlièqièqiè)地走着时,头盔还不时碰击到坑顶峋嶙的矿石。最让人受不了的是处处都弥漫着迷蒙的粉尘,几近窒息的我,感觉到整个肺部都被严重地污染了。坑洞深不见底,形同地狱。在底下工作,身体和心理都得承受沉重的负担。参观完毕跌跌撞撞地走出矿坑时,由顶至踵、由内而外,都被重重的粉尘覆盖了,难怪许多矿工都罹患或死于肺部疾病!

 

工作环境如此不堪,工作性质如此艰苦,可是,在层层中间人的剥削下,矿工的收入少得可怜;更糟的是,他们每个月并没有固定收入,必须取决于他们所采矿石含银量的高低。他们采得的矿石交由专人加以评估后,矿场才依矿石的质量付给他们酬劳。矿工每个月的收入介于1800玻币(约360新元)至3000玻币(约600新元)之间。

 

生活太苦了,许多矿工都养成了“今日有酒今日醉”的心态,一领了薪金,便尽情挥霍,往往家无积蓄,因此,当他们因病去世或因意外丧命时,家徒四壁的家人,也许便会陷入三餐不继的困境里。这时,矿场为了帮助不幸的家庭解决燃眉之急,便会雇用遗孀来从事另外一种与矿产相关的工作。

 

此刻,有几名寡妇坐在猖獗的阳光下,将细细碎碎的矿石一把一把地抓在手里审视,经验老到的她们,只瞅一眼,便知道矿石里有没有含银量了,有含银量者留存,无者丢弃,在一存一弃之间,便决定了她们每个月的收入。一般上,这样的工作,每个月可以赚大约1000玻币(约200新元)。最让人揪心的是,丈夫丧命之后,她们往往会让家中的孩子接替丈夫的工作。像眼前这名寡妇,孩子才18岁已进入矿坑工作了。矿工的工作代代相传,却永远也看不到希望的曙光。

 

波托西在鼎盛时期,白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然而,那时从中受惠的,是殖民统治者西班牙。玻利维亚独立后,矿产(包括银、锡、锌和铅等)的开采,虽然不若往日光芒四射,但是,依然紧紧扼着波托西的经济命脉。一个悲哀的事实是,国家当家做主了,在恶劣环境里艰苦工作的矿工,却依然在贫穷的旮旯(gālá)里苦苦挣扎。

 

离开矿坑之后,站在高处,俯瞰波托西遍布各处大大小小的矿山,从我口里不经意地掉出来的叹息,沉甸甸地落到地上,把地上砸出了一个个小窟窿。我想,矿工也就像是我脚下的这座矿山一样吧,表面上看起来完好无缺,可是,内里却已是千疮百孔了。

 

Source: 联合早报 ©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Limited.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本网站所提及的第三者的意见、资料、信息仅为第三者的自身观点。在不影响第三者内容或资料的情况下,此内容或资料仅为方便及參考而已。活跃乐龄理事会对此而直接或间接引致的任何种类的损失或损害以及对任何人因获取或执行该内容而直接或间接引致任何的损失或损害,均不负责亦不承担责任。本网站所提及的任何有关第三者资料的展示和描述不应被诠释为活跃乐龄理事会所作出的声明、担保、认可证明或已核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