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陶事700年”从陶瓷器着手,重审我们的700年历史,也绘述新加坡人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与轶事,激活我们某些被遗忘的共同记忆。
开埠200年后的今天,本地历史学家大致赞同新加坡的历史应推前至14世纪,最能坐实狮城具有700年历史的具体物证,莫过于从本地考古挖掘现场所出土的大量元代陶瓷碎片。
陶瓷器曾是中国与东南亚,也是中国与新加坡之间最主要的贸易商品之一。陶瓷器的耐久性让它成为最有“实质性”的历史证据,哪怕只是一块碎片,也能包含与传达各种重要历史讯息。更重要的是,陶瓷器被大量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历史记忆。
目前在国家图书馆展出的“狮城陶事700年”,正是从陶瓷器着手,一方面重新审视我们的700年历史,另一方面绘述着陶瓷器在新加坡人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与轶事,从而激活我们某些被遗忘的共同记忆。
如果有兴趣知道最早的咖啡杯,包括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咖啡杯长成什么样,又或者想了解战前战后本地广东酒楼在婚宴上所使用餐具背后的故事,不要错过这个陶瓷展,展览由海峡文化遗产学会筹办,得到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与白新春茶庄的赞助。
“狮城陶事700年”策展人包括海峡文化遗产学会会长黄沛发(65岁),文史工作者兼学会秘书洪毅瀚(45岁),陶瓷藏家兼学会理事许乃庆(61岁),以及文物爱好者李远强(74岁),他们自去年底决定筹办这一展览后,便分头撰写陶瓷史和陶瓷背后的各种故事,同时张罗着从朋友、专家、藏家那里借来各种不同时期的陶瓷器,好让国人从实物中去认识本地陶瓷历史。
元代瓷片证实 新加坡700年历史
许乃庆这次负责策划新加坡开埠前的陶瓷史。他指出,虽然《马来纪年》所记载的早期新加坡历史带有传奇色彩,福康宁山淡马锡旧城遗址又在1859年兴建古堡时毁去了踪迹,但是1984年在福康宁山,1994年在新国会大厦和1998年在皇后坊展开的考古挖掘工作中,都有大量的14世纪元代陶瓷碎片出土。
他认为,这些陶瓷碎片坐实一个不争的历史真相:新加坡在14世纪是个极其繁荣昌盛的贸易港口,并由一个马来王朝负责治理。许乃庆指出,几次的考古挖掘虽只是小坑作业,却能挖出大量瓷片,证明当时的贸易量相当可观。
本地虽有很多14世纪元代瓷器碎片出土,至今还没有挖到完整器物。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许乃庆从自己或友人的收藏中,找了一些与碎片相似花纹的元代瓷器和碎片一起展出,让大家对相关的器物有个完整概念。
专门收藏中国对外贸易瓷器或外销瓷的许乃庆说,14世纪的元代外销瓷主要源自中国三个地区,即以青瓷闻名的浙江龙泉窑,以青花瓷闻名的江西景德镇,以及源自福建的陶瓷器,包括德化白瓷,莆田青瓷和磁灶的褐釉瓷。
到了15世纪,淡马锡最后一个国王为了逃避来自北大年的追兵弃新加坡而去,改在马六甲设立新的马六甲王朝。另一方面,明代的洪武海禁也影响本区域陶瓷贸易,本地几乎找不到15世纪的陶瓷碎片。
葡萄牙人在1511年攻下马六甲,马六甲的苏丹王族逃到柔佛另立柔佛苏丹王朝,有很长一段时间掌控了新加坡。柔佛苏丹王朝首府旧柔佛(Johore Lama)曾出土大量16世纪中国青花瓷。当时的新加坡曾是各种区域势力的角力场,皇后坊考古出土的一些碎片中,就包含15至16世纪的越南青花和泰国青瓷。
抢救西贡岛和 棋樟山古陶瓷碎片
“狮城陶事700年”也从其他方面,包括新加坡瓷器的收藏概况,从1991年西贡岛填土计划抢救出来的19与20世纪瓷器碎片,棋樟山所发现的古陶瓷碎片,本地的华人陶瓷贸易,乃至本地的陶瓷生产工业等,绘述开埠之后的本地陶瓷史。
展览从本地收藏家韩槐准的一篇专访开始,点出早期收藏家专注于收藏唐代到清代的外销瓷。“南京号”外销瓷于1968年成功拍卖后,曾牵动一股收藏海捞瓷的热潮。
晚清、民国瓷器也曾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大量涌入本地市场。许乃庆说,一些和中国有贸易往来的老商号,获准通过广州交易会从中国进口瓷器,中国有关单位急于清理货仓库存,让商家进口新瓷时附带一些古陶瓷。
洪毅瀚则谈到一段与西贡岛填土计划有关的本地陶瓷历史。西贡岛是位于罗拔申码头两岸之间的一个小岛,从1881年起就已经有不少华商仓库。1888年之后,岛上的活动还包括垃圾焚化场和牲畜屠宰场。
1991年西贡岛进行填土计划,眼看很多历史讯息即将在填土计划中被掩埋,当时的民间文史爱好者郭连发,凭一己之力努力抢救岛上的各种历史文物。洪毅瀚说,郭连发在1988年用四个月时间,几乎天天到现场采集文物,还自掏腰包请建筑工人帮忙捡陶瓷碎片,然后带回公司清洗晾干。
据了解,这批数百公斤重的瓷片,可分成三大类;首先是产于江西景德镇的青花瓷、彩瓷和单色釉瓷,以及福建德化、广东石湾和潮州瓷。其次是欧洲生产的褐釉瓶、印花和彩釉瓷器,最后是日本瓷器。
黄沛发则记起2009年时,曾多次和热爱历史和陶瓷器的朋友,到圣约翰岛采集古陶瓷片。圣约翰岛过去名为棋樟山。
清代咖啡杯和 战前战后酒楼餐具
民间日用瓷虽不是拍卖场上价格令人目瞪口呆的惊世古董瓷器,却一样有着被人使用的温润记忆,也各有自己独特的生产时代背景。
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咖啡,早在17世纪便传入欧洲,17世纪是明清交替时期,也是中国瓷大量销售到西方的开端,咖啡杯自然出现在那个时期的中国外销瓷之中。
在新加坡附近水域发现的乾隆时期沉船“南京号”,以及在越南水域被打捞的雍正时期沉船“金鸥号”,都有不少原本要运往西方的咖啡杯“出水”。
这次展览就展示一些清代咖啡杯,民国潮州大窑五彩咖啡杯,贴花咖啡杯,海峡殖民地时期的咖啡杯,战后日本生产的咖啡杯,以及国人上咖啡档、咖啡店喝咖啡时所惯用的杯子等。二战之后,位于马来西亚柔佛的吴万发和柔佛缶涵公司开始为本地咖啡业者生产咖啡杯。
本地酒楼餐馆,特别是主打粤菜的著名酒楼如南天酒楼、大东酒楼、皇后酒楼、南唐酒家、钻石大酒家等,在1940年代至1960年代,“流行”定制一种写上酒楼餐馆名称的珊瑚红底开光龙纹碗和汤匙,以彰显其排场。这些酒楼也会使用来自潮州枫溪的高足盘和潮州缶窑业者在马国所生产的汤碗。
黄沛发说,这些酒楼餐馆当时以承办婚宴为主,财力相对雄厚,对餐具的要求也就比较高。他说,很多酒楼是通过本地瓷商顺泰祥向江西景德镇定制,在香港加彩后运到本地。
早期的本地富裕华人家庭也喜欢通过顺泰祥定制家庭专用瓷器,以此彰显身份。本地著名百货公司诗家董就曾专门定制西式广彩与青花瓷,卖给外地游客和本地欧裔族群。
狮城陶事700年
日期:7月1日至29日
时间:早上10时至下午5时
地点:国家图书馆8楼
Source: 联合早报 ©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Limited.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本网站所提及的第三者的意见、资料、信息仅为第三者的自身观点。在不影响第三者内容或资料的情况下,此内容或资料仅为方便及參考而已。活跃乐龄理事会对此而直接或间接引致的任何种类的损失或损害以及对任何人因获取或执行该内容而直接或间接引致任何的损失或损害,均不负责亦不承担责任。本网站所提及的任何有关第三者资料的展示和描述不应被诠释为活跃乐龄理事会所作出的声明、担保、认可证明或已核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