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 旅游

柬埔寨洞里萨湖 一泓湖水载浮村

Image
李选楼 - 05/03/2020

联合早报

分享

Facebook Email


柬埔寨洞里萨湖的三大浮村,住了120万渔家。用竹筒托起的高脚屋,用水桶与竹片扎绑而成的漂浮屋,都是游客拍照打卡的风景。渔家在浩渺的洞里萨湖过着载浮载沉的生活。

 

走进氤氲的洞里萨湖(Tonle Sap Lake),与它邂逅的一瞬,我饱览了浮沉湖中的村影,倾听那舟楫过处波澜的心曲,感受水天一色碧千里的浩渺。因着那无比的特异与苍凉,我不能遏制心底的激情。

 

它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位于柬埔寨北部的暹粒,旅游地位仅次于惊世骇俗的吴哥窟。

 

作为吴哥古迹的访客,我察觉到它在当地人心中高不可攀的地位。在酒店里,《吴哥王朝》和《仙女舞》的表演将中外游客带上遥远的时光,让人对那古老年代产生幻觉。可是,洞里萨湖却给人绝然不同的感受,它承载着历史,但更接近自然。

 

每年5月至11月为洞里萨湖的丰水期,12月至4月则为枯水期。在枯水期,它尚有令人惊叹的2500平方公里的水面,更别说丰水期了,湖面仿佛吹了气的垫子,面积涨至1万6000平方公里。它与东部名闻遐迩的湄公河浑然天成地结成亲家,吞吐着大河的水位。浩渺的湖水是鱼虾和水鸟繁衍生息之地,养殖业、捕鱼业广泛地分布于湖畔。

 

依附湖畔的三个大浮村:甘榜克良(Kampong Khleang)、甘榜鲁(Kampong Phluk)和越南浮村(Vietnamese floating village),分别建在通往湖口的不同河道里,让生活在那里的120万渔民避开风浪,有个较安全的居住环境。一切旅游观光,也都被限制在河道范围内。

 

11月抵达暹粒,和许多背包客一样,认为游览浮村一次20美元(约28新元)的收费太贵,我选择了甘榜克良浮村,做为认识洞里萨湖的窗口。可是在游览之后,我改变了主意,在一种强力欲望的趋使下,凑合着有限的时间,风尘仆仆地完成三大浮村的游览。

 

 

游船在早晨的克良河开行不久,那慑魂的“高脚屋”,随着粼粼波光向我涌来,在我的瞳孔中转形换彩。河道精彩无边,眼前与高脚屋为邻,盖有草棚的小艇就是“船屋”了。船屋一侧以水桶和竹筏扎成底座,桶面用板块铺成了“漂浮屋”。我惊讶于人们把这潜伏巨大危机的流动水域当成家,周而复始地在这里生活,心中震撼不已。

 

阳光升起,在河道转弯处,隐约地看到搬运竹筐的劳作。游船靠拢,但见高唱“洞湖渔歌”的归船。批发商正把渔获分发给各地的经销船艇,沉静的河道一角生机勃勃。

 

我上岸溜达。在湖之滨,高脚屋的背后,学堂传来书声朗朗,与岸边成堆的垃圾极不协调。杂货店里贩卖最基本的泡面和槟榔,学童和运载渔获的车子走在泥泞路上。沿着河岸有家庭式和小规模的作坊,将渔获加工成食品和动物饲料。鱼干、鱼露等是这里的主要制品。

 

浮动的危楼

 

带着游览甘榜克良浮村的兴致,我走进甘榜鲁浮村。河岸三层的高脚屋,由竹筒层层托起。它看似壮观,可又给了我脆弱之感,以至于屋与屋之间,都得紧相依偎,突显团结的力量。高脚屋以花卉装饰,显示了这里较为高雅的审美情趣。

 

船只驶过,水波涟漪冲击竹影,营造了无数令人惊骇的浮动危楼。偶尔,水面掠过几只候鸟。再过不久,大批的“飞行家”将移民过来,与渔民共享丰裕的水域。

 

阳光在水面浮游,游船已往河口开阔处开去,众多游客正期待着观赏日落。由于时间尚早,我到一家浮动餐厅上休息,一股浓烈的“Angkor”啤酒味向我扑来,阵阵难耐的热浪,催促我也来一罐冰镇“吴哥”。晚霞出现在浩瀚无垠的天际,但见浓云堆积,仿佛因见证了湖岸历代的穷困,而愧于展示落日的辉煌。

 

洞里萨湖在众人急切的等待中融入夜色里。

 

最穷的浮村

 

早晨,探访此行的最后一个浮村。

 

游船朝着一片茂密的丛林行驶,船家说那是“mangrove forest”,就是越南浮村里的红树林。远观点点小舟隐藏在草丛里,待游船经过,小舟立刻出现在眼前,妇女和小孩抓紧时间向游客兜售纪念品,或要求游客与蛇拍照。他们在水道中来回赚取微薄的生活费。

 

浮村里的居民以越南人占大多数,还有少数的柬埔寨人和占族。往往是一家10口,包括六七个小孩,挤在一个漂浮屋里。湖水高涨时,居民把漂浮屋移到浑浊不堪的河道,直到旱季,河道水位退至两米时,再把漂浮屋移到湖上。

 

想起曾在越南的水道看过漂浮屋,可是规模不比这里壮观。

 

由于地缘关系,中南半岛民族自古以来就相互往来迁移。越南人曾经是高棉(柬埔寨旧称)境内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1975年至1989年的柬越战争,促使许多人从水路逃到柬埔寨。此后,边境纷争不断。越南统冶高棉期间,力图同化高棉人,引起强烈的不满和反抗。今天的柬埔寨王国想方设法驱赶留下来的越南人,并拒绝越裔入籍。

 

从百万到目前的不足两万,越南人就这样分布在柬埔寨西北部几个地区,包括洞里萨湖沿岸。越南浮村有65年历史,是三个浮村里最穷困的,虽声名狼藉,却是观光客最多的浮村。

 

我在堤岸游走,踉踉跄跄地进入渔家,浮村空气令人窒息,人们在浊黄的水里排泄、洗衣、沐浴、汲水饮用。小孩遇见游客都很专业地以悲伤的语气乞讨,他们毫不畏惧地向游客靠拢,一个苦苦地乞求,其他小孩就摸上游客的口袋……

 

如果不是亲眼目睹,很难想象一条小船,一座水上建筑,或是一艘以水桶竹片扎绑而成的漂浮屋,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这些房子,给了我一种挥之不去的危机感。屋里锅被混杂,吊床悬挂,客厅厨房不分,但都安着祖先的灵位。墙上的镜子,如长满了开枝的珊瑚。从船头拉到船尾的长绳上晒着衣物。孩童从窗口垂下罐子从湖里取水饮用。一块布帘区分了屋里屋外。我流连于数不清的民居,仿佛行走在难民营,心生悲凉。

 

居民平日赖以为生的一些基础设施,如学校、商店、餐厅、贮藏室、理发厅、医疗站、警察局、庙宇、教堂等都建在水上。据说是因为在陆上建房子要买地要钱,在水上一切都是免费的。

 

Jam是越南浮村的义务导游,居住在湖上的风险,他有切身的体验。他忆述去年的一场风灾,狂风来得无声无息,将他一家八口刮入湖底。说到生活的种种艰辛,他眼里竟是星星点点的泪花。他指着水滨丛林里占尽风水的坟墓和高低水位指标,莞尔地解说,祖先都得学会泳术,水位高时才能在水底生存。

 

以船屋为家的渔民,也有他们该延续的传统。当年轻渔民谈婚论嫁时,可就苦煞了双方家长,他们总得聚首面谈,如何凑足钱购买二手船,作为子女们的生活工具,助他们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

 

我们在餐厅欣赏编写千年的歌舞,缅怀吴哥王朝盛世。1000年前,人们一心一意地建设一座城市,筑起坚不可摧的城堡,雕梁画栋,色彩纷呈地展示生动的大象、战马、军旗、战车、雄师与仙女,宣示皇族的战绩和贵族的奢华。可是在洞里萨湖,即使到了今天,所见的却是风雨不蔽的浮村。

 

Source: 联合早报 ©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Limited.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本网站所提及的第三者的意见、资料、信息仅为第三者的自身观点。在不影响第三者内容或资料的情况下,此内容或资料仅为方便及參考而已。活跃乐龄理事会对此而直接或间接引致的任何种类的损失或损害以及对任何人因获取或执行该内容而直接或间接引致任何的损失或损害,均不负责亦不承担责任。本网站所提及的任何有关第三者资料的展示和描述不应被诠释为活跃乐龄理事会所作出的声明、担保、认可证明或已核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