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 新加坡

抗疫版宅文化 疫情下的自我调适

Image
李雅歌 - 29/05/2020

联合早报

分享

Facebook Email


冠病疫情期间,新加坡人被动的过着宅居生活。但是,相比于日本宅文化的单一性,国人的宅居状态是开放,无惧社交,积极向上的。从“宅生活”到“宅经济”,转化过程中,会出现哪些科技新形态?

 

冠病疫情期间流传的笑谈,评选2020年最佳旅游线路:“卧室—客厅—厨房—洗手间”是普通循环游,“楼上—楼下—前院—后花园”是豪华自由行,外出采购是出国自驾游。

 

无论你是哪种“旅游”,无法否认疫情把我们和“宅”紧紧地绑在一起,让全民变成“宅一族”,也把原本处在次文化中的“宅文化”推向主流生活。

 

“宅文化”的概念从何而来?疫情期间本地呈现出怎样的“宅居生态”?在从“宅生活”到“宅经济”的转化过程中,出现哪些科技新形态?《联合早报》邀请本地学者、兴趣宅、科技公司,聊聊冠病疫情下的“宅文化”新景观。

 

宅文化知多少

 

当“宅”从一个指代住所的名词,变成生活状态的动词,惊喜地发现各国对此都有生动的表述。上世纪80年代,英国人用“couch potato”(沙发土豆)形象地描述那些下班后无事可做的年轻人,手拿遥控器躺在沙发上,吃着薯片看电视。

 

意大利人把宅族称为“pantofolalo”(拖鞋人),多是在家穿着拖鞋上网、看书、做饭,甚至做运动的一群人。美国人用Geek(极客)形容宅男,指那些行为古怪、不修边幅,却对电脑无比狂热的科技族。

 

中国网络语言流行的“葛优瘫”,成为年轻人“宅卧”姿态标准版演绎。韩国随着智能手机和网络的普及,诞生一批窝在家里玩电竞游戏的“宅电族”。

 

但人们对于“宅文化”最直接的联想,还是源自日本的“御宅族”(Otaku)。1983年漫画家中森明夫首先提出“御宅”一词,描述痴迷于动漫的少男少女。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教授衣若芬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提到,东亚的“宅文化”最早兴起于日本,有两种极端的解释,一是表示精通某种技能,比如擅长电脑高科技;一是沉迷于虚拟世界,甚至对现实社会有社交障碍,不愿意和人交往。

 

由此形成的“宅文化”,指喜欢动漫、电子游戏、互联网二次元虚拟世界的人群,所形成的生活形态和行为表现。宅文化的发展让人们逐渐改变对“人”“物”“价值”等等的定义,Cosplay、同人社群、周边产品创造新的文化消费,有庞大的经济效应。随着互联网、移动通讯发达,线上支付便利等因素推动,宅文化已从东亚扩散到世界。在衣若芬看来,“宅文化的特点就是同好社群、虚实并济,以及商业转化。”

 

被动式宅居生态

 

谈及小众宅文化与眼下宅生活的不同,衣若芬教授说:“疫情期间形成的宅居生态是被动的,由于大部分人开始在家工作,本来委外解决的生活需求比如饮食和娱乐,改为自己烹饪和追剧。目前宅居生态是否会持续,或成为一种新形态的宅文化,还有待观察。”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相比于动漫宅文化的单一性,国人目前的宅居状态是更加开放的,无惧社交,积极向上的。人们利用宅在家的时间,发展兴趣爱好,由此产生如烹饪宅、健身宅、音乐宅、书本宅等等。从演艺团体到博物馆,配合推出线上艺术科普展览、生活类直播、演唱会,把线下娱乐的流量集中到线上。与“御宅族”反社交和消极厌世的属性不同,当人们在社交行为受限时,却积极通过视频聊天保持联络,或借由社交媒体上发起如#sgunited话题标签打气鼓励,共同表达对于新生活的向往。

 

为了一解国人“度假相思苦”,圣淘沙近日爆红的任天堂手游《集合啦!动物森友会》中打造虚拟小岛,逼真还原熟悉场景:人们可以在西乐索海滩开派对狂欢,一起做瑜伽,“云”入住嘉佩乐酒店,体验Skyline Luge斜坡滑车等。

 

圣淘沙发展局营销总监洪秀清说:“通过建立虚拟平台,希望人们可以来‘岛上’放松一下,在这段颇具挑战的日子里,短暂的抽离有益身心健康。”

 

烹饪宅:料理家的幸福

 

如果说宅在家钻研兴趣爱好是“宅男宅女”的一大属性,烹饪便成疫情期间最多人发展的爱好。为准备三餐,人人变大厨。

 

阻断措施开始后,林佩君(38岁,软件工程师)在Instagram上开新账号“20平方米厨房”,以美食日记的形式,记录每天煮给家人的“爱心餐”。她说,一直都很喜欢煮饭,只是平时工作太忙,周末才有空下厨。居家办公省去了通勤时间,可以每天煮饭给家人吃。

 

咖喱猪排饭、香煎三文鱼、砂锅炖鸡……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摆上桌,家人吃得开心,自己也乐在其中。林佩君分享的多是简单易做的料理,给那些像自己一样要边工作边照顾孩子的妈妈一些灵感,不至于为三餐吃什么伤脑筋。她也通过社交平台和妈妈们互动,交流烹饪心得。

 

如今有更多时间研究新菜品,她也会参与网上发起的烹饪挑战,如制作日式舒芙蕾,还有目前很火的手打咖啡(Dalgona coffee)挑战。林佩君说:“煮饭是我生活中的兴奋剂,每次下厨都很开心。有时女儿在旁当小帮手,把煮饭变成亲子时光,很珍惜这段时间,回到正常生活节奏后,很难有这样的机会了。”

 

天文宅:仰望星空豁然开阔

 

对于39岁的阿卡什(Akash Anandh,广告从业者)来说,宅生活的一大乐趣是观测天象。五年前发掘天文爱好后,他加入本地天文学会,配备专业观测和天文摄影设备,开启了“追星族”之旅。

 

疫情期间不得外出,阿卡什从家中窗口仰望星空,时间上倒是多了灵活度,可以进行日间观测,如捕捉太阳黑子或是正午时分的月球。惊喜的是即使在四五月份,日落后能短暂观测到一些冬季星空的星座,如猎户座、大犬座、小犬座、金牛座、御夫座、双子座、巨蟹座等,还有粒子聚集而成的星云(nebulae)。

 

天文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作为兴趣来研究需要不断学习、观测、思考。阿卡什说,这段日子他多了更多阅读和思考的空间,沉迷在天文学和天文摄影的研究中,仰望星空也多了一分释然。他说:“我喜欢天文,因为它提供给人日常生活以外,更加完整宽广的宇宙视角。了解天体之间如何相互连接作用,并遵循某种特定的规律运转。每当仰望星空,就有一种镇定疗愈的力量,想到我们与太阳系和整个宇宙之间,以如此完美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这不仅是视觉上的震撼,也深深体会到人类不过是浩瀚宇宙中微小的存在,不过是宇宙亘古时间轴上的昙花一现,这使我感到谦卑。尤其在疫情期间,瞬息万变的世界充满各种不确定,但太阳每天都会照常升起,一年四季循环往复进行,观察大自然的规律,在不确定与疑惑中会带来一份坦然与慰藉。”

 

绘画宅:画笔重走旅行路

 

任职于3M科技公司的技术员金星华(38岁),在绘画和阅读中度过宅时光。“疫情期间每天看到令人揪心的新闻,一面感叹生命的脆弱,一面感恩平安健康地活着比一切都重要。这段时间借着看书练字思考了很多,随着社会节奏慢下来,人心也静下来,回归最单纯的生活。”

 

画画一直都是金星华的爱好,虽然没受过专业训练,他从兴趣开始,先是临摹父亲买来的简笔画,后来画漫画,长大后喜欢风景画。疫情期间买颜料困难,他直接在iPad上作画,画的内容是过去旅行中邂逅的景色。

 

金星华说:“我找出之前旅行时拍的照片,一边画一边回忆旅途中的点滴。因为去过这些地方,所以画起来特别有感觉。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很消磨时间,不知不觉半天就过去。”

 

跟随画笔,金星华故地重游,去了意大利的五渔村,壮丽的布达拉宫,风景秀丽的下龙湾,想起圣托里尼午后的艳阳……一幅幅都融在笔端。

 

他说:“一幅画差不多需要一周画完,平时很少有这样长时间静下心来作画。现在宅在家与其刷剧、看短视频消磨时光,不如发展一些沉浸式的爱好,有所反思,有所沉淀,挺好。”

 

宅生活催生科技产物

 

宅生活放慢社会运作的节奏,却加快科技发展的步伐。回想起2003年沙斯时期,以淘宝为主的电商产业刚好赶在“宅生活”的窗口期起家,成为延续至今的生活形态。

 

本地虚拟家居科技公司MixGo创办人官文兵近来十分忙碌,为解决目前房地产业售楼处关闭的困境,新研发的虚拟实景看房技术Ecoprop提前上线。这款应用汇集本地最新楼盘资讯,购房者可以通过航拍视频了解小区周边环境,再通过3D建模技术走入虚拟样板间,了解房间内部构造。新技术为考虑买房者提供足不出户“云看房”的平台,也为地产商和房产中介提供了“云管理”终端。

 

官文兵透露,原本打算今年下半年才推出新平台,因为疫情的暴发将计划提前。自阻断措施开始后,一个月内加入数码平台的业者增幅逾六成。他介绍“云看房”技术在很多国家已经普及开来,本地还处在起步阶段。起初合作方多是抱着观望态度,而这次的疫情下让地产从业者感到了紧迫感,希望尽快入场,建立数码平台。

 

“宅生活”的新形态引发社会各方面的需求,也通过科技的膀臂,延伸更多便民的可能性。官文兵说:“疫情会给很多传统事物带来改变,如果没有疫情,没有外在环境的压力,人们很难接受新事物。对于科技公司来说,总要一直保持不断创新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同境遇中找到顺势发展的机会。”

 

Source: 联合早报 ©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Limited.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本网站所提及的第三者的意见、资料、信息仅为第三者的自身观点。在不影响第三者内容或资料的情况下,此内容或资料仅为方便及參考而已。活跃乐龄理事会对此而直接或间接引致的任何种类的损失或损害以及对任何人因获取或执行该内容而直接或间接引致任何的损失或损害,均不负责亦不承担责任。本网站所提及的任何有关第三者资料的展示和描述不应被诠释为活跃乐龄理事会所作出的声明、担保、认可证明或已核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