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 文化

年少的家在牛车水

Image
陈爱薇 - 02/05/2021

联合早报

分享

Facebook Email


狮城记事

 

把小岛上经年累月的大小变化,从地理、人文、历史等方面回溯,给予读者更清晰与完整的岛国面貌。

 

位于牛车水新桥路和摩士街交界处有座建于1941年的建筑,装满建筑师虎威少年时的成长回忆。他爷爷当年把这建筑称为“新楼”。且听听虎威分享“新楼”及其周围在六七十年代的故事。

 

◆所谓的“新楼”

 

建筑师、古迹保留专家、绘本作家及《联合早报》副刊专栏作者虎威(本名黄虚怀,64岁),1966年与父母及哥哥搬到新桥路(New Bridge Rd)和摩士街(Mosque St)交界处店屋的三楼。这座建于1941年的建筑,在当时相对新,所以爷爷称之为“新楼”。

 

从建筑结构来说它还真是新,地板和楼梯是混凝土制的,不过楼梯瘦长陡斜,而且没有扶手,哥哥曾踩空直滑下楼。有抽水马桶这事很重要!这在当时多数住家还在使用“粪坑”的年代,是多么难得。

 

和周围装饰感浓厚的建筑相比,“新楼”属于简约流线型,注重实用性,例如有遮阳挡雨功能和通风百叶。建筑顶端也有旗杆,但虎威很少见过旗帜飘扬。

 

◆街角很吵闹

 

店屋三楼是一个独立单位,内有厨房、冲凉房和厕所。剩下的是一个大空间,父亲用隔板分成客厅兼饭厅,和三个房间。虎威坐在窗边,可以看到对面的大华戏院,但整体居住环境其实并不适合读书。

 

他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刚搬过去时,街边有十多个唱片摊,循环播放流行歌曲的片段,像是姚苏蓉的《今天不回家》和汤兰花的《负心的人》,还有车声和人声,真的很吵闹。几年后政府取缔非法摊贩,情况才有所改善。”

 

此外,住家连风扇都没有,很热;但一下起雨来又一定漏水,得用锅碗瓢盆来盛,年底雨季时基本上都不收起,几乎每天都得派上用场。老鼠、壁虎和蟑螂也是童年“玩伴”,他还打趣说:“蟑螂有红色和黑色两种,书读到一半会有壁虎掉下来。”

 

◆美食数不尽

 

林林总总的美食和小吃,是难以追加的美味记忆。从楼梯下来转右是林志源肉干,当时只是一个小档口,烤肉干的哥哥经常会给虎威边边角角的小块肉干。店屋楼下的“新华”咖啡店内有鸡饭、鱼丸面和炒粿条等,虎威说:“当时我是负责跑腿的,拿三个碗下楼打包,一碗煮好了就捧上楼,再下来捧多一碗,要跑三趟。炒粿条两角,加蛋要多一角,所以我自己会带鸡蛋。”

 

每天早上,店屋的五脚基和摩士街的路边也是美食天堂,有白果粥、糯米饭、印度拉茶等,政府取缔后摊贩就搬到后巷。五脚基的“生成记”煮炒很出名,售卖艇仔粥和鱼生等。

 

牛车水广东人多,摩士街上的“大东酒楼”和“南唐酒家”是饮茶好去处。虎威还记得,中秋节要促销月饼时两家茶楼特别灯火通明,很有过节的味道。

 

◆燃鞭炮和烧街衣

 

1970年代政府禁放鞭炮前,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很热闹。威虎回忆道:“小孩子玩那种点燃了就丢出去的小红炮。商家会在三楼窗口高挂一长串的红炮,傍晚时分陆续燃放,噼里啪啦响个不停,整条街就像战场,灰蒙蒙一片,不能呼吸。之后到处都是红色的鞭炮屑,那是现在不可能再有的景象。”

 

农历七月十四街上散满五颜六色的街衣,是街坊用来祭拜孤魂野鬼的。街上还搭起戏棚表演广东大戏。

 

1980年代虎威家人就从店层三楼搬到政府组屋。他后来创作了以牛车水为背景的“牛车水三部曲系列”绘本:《外公的小房间》《三轮车跑得快》及《小熊的新衣》,由玲子传媒出版,可在各大书店买到。

 

Source: 联合早报 ©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Limited.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本网站所提及的第三者的意见、资料、信息仅为第三者的自身观点。在不影响第三者内容或资料的情况下,此内容或资料仅为方便及參考而已。活跃乐龄理事会对此而直接或间接引致的任何种类的损失或损害以及对任何人因获取或执行该内容而直接或间接引致任何的损失或损害,均不负责亦不承担责任。本网站所提及的任何有关第三者资料的展示和描述不应被诠释为活跃乐龄理事会所作出的声明、担保、认可证明或已核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