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 新加坡

放下电子产品 慢活手作心绪宁

Image
陈映蓁 - 01/05/2022

联合早报

分享

Facebook Email


生活节奏越快,要做的事越多,越需要有意识地慢下来,培养和工作无关的嗜好。特别是手作体验如烘焙、陶艺和园艺,都能让双手和双眼离开手机,心手合一,舒心减压。享受手作过程的受访者,分享各自的慢活心得,精神专科医生讲解减压关键。

 

冠病来袭后,你是否越来越依赖手机,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有增无减?有多久没有好好动用双手,做出实实在在的东西?

 

其实,手作活动是一种“精神补给品”,能为忙碌的都市人提供慢下来的时间和空间,有助改善身心健康。

 

美国里士满大学(University of Richmond)的神经学家Kelly Lambert在她的著作细叙了劳作活动(manual task)的精神疗效。她在《舒缓抑郁症:神经学家启动大脑自愈力的亲手实践法》(Lifting Depression: A Neuroscientist's Hands-On Approach to Activating Your Brain's Healing Power)指出,所谓的手作活动应该有看得到,感觉得到,并触摸得到的成品,例如可以织毛衣或照料花草;这些动作以及相关的想法、计划和最终成效,有助启动大脑的犒赏系统,促进精神健康。

 

在冠病疫情暴发后,这种精神补给品益发重要。

 

数码器材是双刃剑

 

保健科技公司傲胜(OSIM)在4月11日公布了年度健康调查结果,接受调查的432名国人(年龄介于16至70岁)当中,约三分之二说自己的压力处于中等或高强度水平,其中又以年龄在24至55岁的上班族,占最大比例的“中压”和“高压”人士;主要压力来源包括工作、财务,以及金钱不足。

 

问卷调查也发现,比起疫情暴发前,国人现在更常通过电子器材(例如手机、平板)减压;年龄较大的国人多以看电视节目或观看视频减压,41岁及以下的国人则有半数会通过社交媒体减压。不过,他们也把社媒列为压力来源之一。

 

Nobel心理健康诊所的精神科顾问医生郑智敏指出,电子器材如手机并非有弊无利,关键是能否有意识地调整使用时间。她说,过去两年多社交活动因疫情而受限,通讯应用和平台有助我们和亲友保持联系;透过手机、平板或电脑,也能随时随地看电视节目或视频,从而转移注意力,达到减压之效。

 

问题是,节目选择和社媒内容如此丰富,很多人可能因此机不离手,持续数小时不停刷社媒、传短信、煲剧,“最后感觉心情并没有变好,因为发现自己浪费了好多个小时。”

 

为了减少刷手机的时间,一些国人开始培养手作嗜好。郑智敏医生的其中一名患者在病毒阻断措施实施期间,开始从事室内园艺,每天花一两个小时照料植物。“这让居家办公的她有机会停下手边的工作,短暂休息一下。之前她一直觉得很难让自己的注意力离开电脑。”

 

她的另一名患者则开始学习制作首饰,并在社媒平台售卖自己的作品,赚取额外收入。

 

从感兴趣的事开始

 

想尝试一些手作活动,却不知从何开始?郑智敏医生建议以自己感兴趣的事为起点,试做自己觉得有趣,而且能够留住注意力的活动。

 

找到兴趣后还要尽一番努力,定期从事这些活动。当然,频率视活动性质和个人日程表而定,重点是必须有意识地(mindfully)转移注意力,让自己不会一直盯着手机或平板,提醒自己享受荧屏之外的世界。

 

郑医生说:“要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活动,或许需要一段时间,但投入这些时间,其实就是在自我照顾(self-care),长期来说有助改善心理健康。”

 

她强调,别因为年龄而限制自己,看似较“传统”的活动如针线活、烘焙和园艺,任何年龄层都能从中找到乐趣;同样地,远足和骑脚踏车等运动,乐龄人士亦可乐在其中。

 

能让双手和双眼离开手机的活动,选择不胜枚举。这些活动的共同点是讲求专注力,不容许分心,而且即便做不到心手合一,至少可以“强迫”自己把手机放下,把心神投入眼前事。

 

以下聚焦三个近期越来越受欢迎的手作活动,来自各不同行业,通过这些活动实践乐活精神的受访者分享心得。

 

烘焙篇——在搓揉中减压

 

“要学会接受失败是必然的,有时候准备再充足,还是无法如你所愿。”

 

说的是烘焙,也是人生必修课。近年喜欢上烘焙的大学好友张耀娣(43岁,金融业)和林慧丽(43岁,医疗保健业),在一次次尝试中有了不少感悟。

 

张耀娣说:“虽然不一定成功,但每次实验和挑战新食谱都充满乐趣,而且一旦尝到成功的滋味,就会想继续做下去。”

 

她们除了在业余时间做面包、蛋糕,还不时相约一起制作甜点,让忙碌的生活多了喘息的时间和空间。采访当天,两人花了一个早上制作卡仕达泡芙(包括馅料),下午做了巧克力戚风蛋糕。

 

比较各种烘焙品的制作过程,每周至少做一次面包的林慧丽说:“做面包的减压效果比制作蛋糕更好,因为搓揉的动作很有疗治感(therapeutic),而且揉面团需要时间,接着要等它发酵,急不来。”

 

平日工作节奏快,难以放慢步速,但每次给材料称重,接着小心拌匀、搓揉,然后送进烤箱,让心思化作色香味俱全的成品,平日累积的压力或多或少渐渐消散。

 

张耀娣说:“只要是自己觉得有趣的活动,必然会有一定的减压效果。何况到了最后可以看到成品,还会有强烈的满足感。自己做的蛋糕和饼干也比一般市售的健康,可以送给亲友品尝。”

 

建议新手从简单的做起

 

张耀娣和林慧丽都上过烘焙课,她们认为烘焙新手不妨报名上基础课,掌握基本知识,例如各种材料的作用(如加糖不只是为了甜味,还能改善口感),以及基本做法,之后再自己找食谱,反复实验。

 

张耀娣说:“上课就可以直接看到摸到材料在不同步骤的理想状态和质感,之后自己做的时候,比较容易知道是否做对了。”

 

她们建议初学者不必买太多材料或器具,以免浪费,而且尽管可能被特别细致的糕点所吸引,也不要尝试太复杂的食谱。“饼干和杯子蛋糕比较容易制作,如果没有烤箱,也可以用饭锅烘焙蛋糕。先做比较容易的东西,成功之后就会有继续做下去的动力。”

 

陶艺篇——学会放弃也是一种获得

 

“捏陶时,双手都是陶泥,想看手机也不行,而且根本不会想到工作。”

 

自疫情暴发后,陈竑玮(34岁)的工作越来越繁重,却不像以前那样能够出国散心、充电。于是,他和另一半一起报名参加陶瓷班,让自己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暂时不去想工作。他也把陶艺当作一种“数码排毒”(digital detox),即关上电脑,放下手机,不用任何网络或数码设备与外界联络。

 

陈竑玮是营销公司Akin by Techlyon的创办人之一,目前是公司的执行董事。他和未婚妻在数年前去了日本福冈市附近的陶瓷小镇后,对陶艺产生兴趣,大约一年半前报名参加Common Touch工艺单位的陶瓷体验班,学习徒手制作(hand-building)和拉坯。陶泥让他们爱不释手,因此决定报名定期上课。

 

陈竑玮说:“陶艺不容易上手,但过程非常有疗治感。你自然而然会把全副心神投入眼前的陶泥,进入创作的沉浸状态(entering the flow)还会用到平时比较少用到的感官。”

 

目前,他每周至少去一次Common Touch,每次至少花上一个下午的时间,陶艺也渐渐地改变了他。“以前比较容易烦躁,现在更有耐心,也比较可以接受瑕疵,知道已经尽力而为,就要随遇而安。”

 

松与紧之间的平衡

 

陈竑玮回忆起最初学习拉坯时,最难的一课就是学会放开。“如果把陶土按压得太紧,可能断裂,但力度不够,又无法成形。起初会比较执着,错了就尽量修,尽量改,渐渐地却明白,如果方向错了,不如重头开始,不要因为已经开始了就舍不得放弃。”

 

陶艺制作方法很多,陶土也不只一种,陈竑玮建议初学者尽量尝试,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媒介与创作方法。“就算使用同一种陶土和同一种方法,每一次都是不一样的体验和感觉。陶艺不只是‘数码解毒’的一种方法,每次下课后都会有不一样的观点和体会。”

 

园艺篇——园艺空间如压力释放阀

 

“居家办公的时候,我的园艺空间就是我的‘压力释放阀’(pressure release chamber)。看到花草,心情就会放松,照料植物则让我厘清思绪,可说比接受心理治疗(therapy)更理想。”

 

从事数码营销工作的Faii(32岁)两年前在社媒看到“粉红公主蔓绿绒”(Philodendron Pink Princess,简称PPP)的照片,漂亮的粉红叶子吸引了她,加上当时因为病毒阻断措施而被困在家里,于是开始和丈夫一起种植花草,并在社媒(instagram.com/saturdayplant/)分享植物的图片与园艺心得。

 

Faii过去曾尝试种植可食植物,但存活率不高。“但我和丈夫决定要一起培养这个共同嗜好,所以开始上网做功课。”

 

她认为园艺会让人更有耐心,也更有责任感,因为植物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变成最美好的样子。“培育植物需要时间,我们也必须了解它的三大需求:光照、水分和肥料都要恰到好处,植物才能茁壮成长。照顾得当的话,每一片慢慢展开的新叶都会带来很大的满足感。以前,我的可食植物长得不理想,我总会毫不犹豫地把它们丢掉,但现在我会分析到底哪里出了错,并且花时间让它们恢复健康。”

 

更享受户外时光

 

种植花草让Faii放松身心,家中植物健康成长让她心神欢愉,她也感觉到自己更懂得珍惜和欣赏大自然。

 

“过去到滨海湾花园时,往往只会寻找最适合拍照的地点,但现在可以感觉自己和大自然更亲近了,单是辨识和欣赏各种不同植物,就能花上整整一天的时间!”

 

有些人可能以为自己没有绿手指,但Faii认为可以上网做功课,关键是线上资料不得照单全收,因为照料方法得视种植环境而定。

 

此外,购买植物时要考虑自己可承受多少风险。她说:“有些人会买自己比较喜欢的罕见植物,有些则先从价格较低的植物开始种植。我的建议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做选择,最重要是享受过程。”

 

Source: 联合早报 ©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Limited.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本网站所提及的第三者的意见、资料、信息仅为第三者的自身观点。在不影响第三者内容或资料的情况下,此内容或资料仅为方便及參考而已。活跃乐龄理事会对此而直接或间接引致的任何种类的损失或损害以及对任何人因获取或执行该内容而直接或间接引致任何的损失或损害,均不负责亦不承担责任。本网站所提及的任何有关第三者资料的展示和描述不应被诠释为活跃乐龄理事会所作出的声明、担保、认可证明或已核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