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 保健

丧亲解痛释怀急不得

Image
陈映蓁 - 02/08/2022

联合早报

分享

Facebook Email


失去至亲的哀痛,每个人的体验和表达方式都不一样,哀思过程的长短也因人而异。但在某些情况下,哀思可能长期严重影响生活,并且恶化或演变成必须求医的精神状况。

 

心理卫生学院的首席医疗社工与高级顾问心理医生受访讲解哀思过程,并强调安慰亲友时不要急于提供解决方法,或强迫对方抒发情绪。

 

看到身边人面对丧亲之痛,我们或许希望他尽快走出哀伤。但节哀顺变知易行难,特别是在我国家庭结构变化之际。

 

心理卫生学院的首席医疗社工兼家庭愈疗师吴敏慧指出,本地家庭结构目前包括与孩子分开住的夫妻、没有孩子的夫妻,以及单身户,这些家庭数量的增加会影响我们在哀思过程中得到的支援。她认为随着家庭结构的改变,未来可能需要新的照护模式;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近亲(extended family),如堂表亲、侄甥和叔伯姨婶扮演的重要角色,并学习如何帮助同住家人之外的亲友。

 

“社区或其他群体的支持也很重要,我们可以利用社区和群体资源,互相支持。”

 

根据吴敏慧观察,冠病的暴发也影响了哀思过程和哀悼方法。例如葬礼和守灵因社交距离措施而有了人数限制,有些人或许无法亲自和亲友告别,有些无法当面安慰哀思中的亲友,也有人必须独自承受哀思之痛。在这些情况下,人们或许需要更多时间走出哀痛。

 

哀思方式因人而异

 

哀思方式没有所谓对错或“标准方法”,一切因人而异。例如我们的性格,以及对于死亡的看法都不一样,我们和死者的关系及感情,还有死者是在什么状况下挥别人世,都会影响哀思过程及时间长短。

 

吴敏慧解释,例如伴侣和孩子的观点会不同,就算一样是死者的孩子,关系和感情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每个人受影响的程度会不一样,处理方式亦有异。

 

“有些人可能需要更多时间和空间,有些可能寄情于工作或宗教,这些都没有对错。”

 

此外,丧亲之痛可能促使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我们可考虑向信得过而且让我们觉得安心的人倾诉,了解自己的思绪。吴敏慧说,倾诉对象不一定要是治疗师,重要的是彼此信任,而且对方不会给予任何批判,会在我们需要的时候给予陪伴。

 

“你想诉说自己的感受也ok,什么都不想说也ok。哀思是一个过程,有些日子会比较容易过,有时候却会比较难过,这是ok的,毕竟有些事情不在我们控制范围之内。”

 

哀思不是一个人的事

 

有时候,以为已经过去的哀思也可能再次浮现,例如与死者相关的纪念日来临之际。我们也可能在亲人过世数年后,忽然因为某些事情或压力而触发了未曾好好解开的心结,结果再次因为亲人的离去而哀恸。

 

吴敏慧说,前往心理卫生学院求助的时间点包括亲人刚过世初期(前半年到一年),即哀思最为深刻和痛苦的时候,有些则是亲人过世几年后才前来求助。

 

“家庭成员往往不想‘连累’其他亲人,所以想自己处理哀思,但很多时候是在发现自己或亲人的情绪出现严重变化,或是出现睡眠问题,甚至无法好好工作或生活,开始与身边人发生更多冲突时,才会决定求助。”

 

备受哀思困扰的往往不只是自己一人,亲人也会因此受影响。在某些情况下,其他家人会一起和辅导员见面,参与治疗过程。这个做法的好处是大家的哀思会连贯起来,也就不会觉得自己是在独自承受,或是自己的痛苦没人了解。“一起展开对话,有助打开更大的空间,容纳并接受不同的观点和经历,从而带来理解、同理心及家庭凝聚力。”

 

留意丧亲者的改变

 

心理卫生学院高级顾问心理医生李清副教授指出,哀思如果没有好好处理,而且同时有其他风险因素,例如生活孤立,极少与他人接触,或是原本就有酗酒或嗜毒习惯,抑或患有精神疾病如抑郁症或焦虑症,演变成“复杂哀思”(complicated grief)的风险会更高。

 

复杂哀思意即痛苦情绪的持续时间比一般人更长,往往超过半年,而且程度严重到无法恢复正常生活,甚至可能考虑自杀。

 

李清副教授说:“如果发现亲人像变了个人似的,而且有非常极端或强烈的悲伤、痛苦或内疚,可考虑寻求专业帮助。此外可多陪伴在旁,并确保对方三餐规律,多运动多走走。”

 

他也建议,避免在情绪仍然起伏不定时做出重大改变,例如换工作或搬家。“应该等情绪的根基稳固之后,再来考虑这些改变,以免让自己更难适应。”

 

面对丧亲者言行上的该与不该

 

●别说“一切总会好起来”,或是“我了解你的感受”,因为我们不可能真正百分百了解对方经历什么,我们也无法担保生活确实会“好起来”。

 

●别强迫对方告诉你他的感受。

 

●别把对方的哀伤视为病症或必须解决的“问题”,甚至提出可以解决“问题”(结束伤痛)的建议,以免让对方觉得必须尽快走出伤痛。

 

●哀思或许是无声的痛苦,我们可以做的是耐心聆听,安静陪伴。

 

●表示关心时,可问对方是否睡好,食欲如何。如果对方不愿多说,亲友应多陪伴和观察。

 

●在得到对方同意后,提供实际的帮助,例如帮忙对方接送孩子上下课;购买食物或日常用品;为对方烹煮他最喜欢的菜肴。

 

“如何面对悲伤”免费华语讲座

 

失落与哀伤是生命中无法避免的一部分,每个人的哀悼过程和时间长短都不一样。想深入理解哀悼过程,更好地陪伴和支持经历丧亲之痛的亲友,并明白哪些状况应考虑求医,可报名参加心理卫生学院的华语讲座“陪伴悲伤心灵,迎接曙光”。

 

主讲者包括:首席医疗社工兼家庭愈疗师吴敏慧;高级顾问心理医生李清副教授;经历了丧夫之痛的李女士。

 

李女士的丈夫过世后,她一方面必须承受悲痛,又要单独管教孩子,并承担工作和财务压力,情绪和睡眠大受影响,于是前往心理卫生学院接受辅导。

 

讲座入场免费,有兴趣者请上心理卫生学院官网(imh.com.sg)报名。

 

“陪伴悲伤心灵,迎接曙光”

 

日期:2022年8月20日(星期六)

 

时间:上午9时半至中午

 

地点:心理卫生学院礼堂(Blk 1,Level 2)10 Buangkok View Buangkok Green Medical Park S539747

 

报名网址:bit.ly/IMHgrieftalk

 

询问电话:63892059/63895266

 

 

Source: 联合早报 ©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Limited.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本网站所提及的第三者的意见、资料、信息仅为第三者的自身观点。在不影响第三者内容或资料的情况下,此内容或资料仅为方便及參考而已。活跃乐龄理事会对此而直接或间接引致的任何种类的损失或损害以及对任何人因获取或执行该内容而直接或间接引致任何的损失或损害,均不负责亦不承担责任。本网站所提及的任何有关第三者资料的展示和描述不应被诠释为活跃乐龄理事会所作出的声明、担保、认可证明或已核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