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 保健

医治老年病患 须考虑另六大因素

Image

联合早报

分享

Facebook Email


预计到了2030年,新加坡全国超过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25%,达到约90万人。随着人口老龄化,多数老年人患上心脏病、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诊断及治疗也将有所转变。

 

传统的治疗模式讲究的是精准诊断,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但在治疗老年病人时,我们须要考虑更多因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65岁以上的人被称为老年人。针对老年人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及治疗方法早有专门的医学学科称之为老年病学。最近,在照顾一名90岁高龄的远房亲属过程中引发了我对老年病学,特别是老年心脏病学的诸多思考,觉得有必要科普一下老年心脏病学的医学知识,并再次强调其重要性。

 

我的这位亲属一向注重健康饮食并坚持锻炼身体,85岁时,从外表上看是精神矍铄,身体强壮,但是那时老人家的心脏瓣膜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病变,所以做了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术后结果良好,生活如常。然而在两年前,其心脏瓣膜开始呈现退化现象,导致严重心衰,住进加护病房,经过气管插管等一系列治疗,才缓解了症状,稳定病情。

 

当时患者已是88高龄,决定采取药物治疗。这样维持了一年半,病情逐渐恶化,走路气喘,生活质量大不如从前。一天晚上,患者突发性气喘,十分痛苦,家人紧急召救护车送他入院,医生诊断其心脏瓣膜严重损坏,血液大量反流,导致急性左心衰竭,加之肺部感染和肾功能衰竭,所以再次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和做肾透析治疗。最终病情再次成功地稳定下来。

 

经过医生团队的集思广益及慎重考虑下,最终提供了一个治疗方案,即做第二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可我的远房亲戚却选择了放弃治疗,这让我非常惊讶,究其原因是他不想再拖累家人,选择顺其自然,采取保守治疗,更难得的是,他不畏惧死亡并坦然面对,直到生命的最后还和他的儿孙们谈笑风生。在选择放弃治疗的五天后,老人离开了这个人生舞台,他让我既敬佩又心生感慨。

 

预计到了2030年,新加坡全国超过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25%,达到约90万人。随着人口老龄化,多数老年人患上心脏病、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诊断及治疗也将有所转变。

 

传统的治疗模式讲究的是精准诊断,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但在治疗老年病人时,我们须要考虑更多因素,包括:

 

一)多种病症:约70%的年长者会合并两种及以上的慢性病。

 

二)虚弱:虚弱是由于多个生理系统失调,生理储备和防御能力丧失,更容易导致各种病况和不良预后的状况发生,临床上表现为无力,动作迟缓,身体活动能力降低,体重减轻,不能自理,易跌倒等诸多表现。

 

三)多种用药(服用四种及以上药物):吃药多会增加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不良反应的同时,药物开销也会增加且依从性低,让患者倍受心理压力。

 

四)认知障碍:老年人可能因大脑功能退化而引发严重的学习或记忆障碍,同时伴有失语、失智甚至妄想、产生幻觉等情况,此时,他个人的自我保健管理和治疗依从性会大打折扣,同时护理过程中的沟通和过渡期护理,以及病人的转移,也是巨大挑战。

 

五)功能状态:同龄老人会有不同的功能状态,老人的功能状态可直接影响病情的管理,治疗的依从性,到医院的复诊能力和并发症发生率的风险等。老人的病况本身也可能影响他个人的状态,比如:病患如有心绞痛可能会导致他长期无法自理,维持独立生活和保持生活质量。

 

六)治疗护理目标的设定:老年人在接受治疗时可能对个人的长寿并不太在意,更多是考虑到生活质量。病患的意愿应受到尊重,因此医生在沟通方面也应与病人共商决策,让他们享有绝对的行使决定的权利。医患双方的“共享决策”和“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在年长病患中更为重要,医方的治疗必须符合病人的需求,病人多偏好其生命质量和最佳利益等,所以病人参与临床决策正是我亲属病例所体现的重要概念。(上)

 

 

Source: 联合早报 ©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Limited.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本网站所提及的第三者的意见、资料、信息仅为第三者的自身观点。在不影响第三者内容或资料的情况下,此内容或资料仅为方便及參考而已。活跃乐龄理事会对此而直接或间接引致的任何种类的损失或损害以及对任何人因获取或执行该内容而直接或间接引致任何的损失或损害,均不负责亦不承担责任。本网站所提及的任何有关第三者资料的展示和描述不应被诠释为活跃乐龄理事会所作出的声明、担保、认可证明或已核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