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 文化

文史工作者帮助下万山福德祠设文物室保存传统文化

Image
谢燕燕 - 11/01/2015

联合早报

分享

Facebook Email


位于沈氏通道的万山福德祠在庙内设立的“沙冈古迹文物室”,展示了广府人和庙宇的悠长历史,也带出本地广府人的信仰文化、民间习俗等。这家小展览馆今天正式开幕。

 

新加坡最古老、也是仅存的两座广府人庙宇之一的万山福德祠,过去五年来一直处在命运未卜,前景不明的忐忑不安中,深怕随时被令拆除搬迁。不过,这座百年古庙的广府社群正努力保存族群的传统文化、民间习俗与集体记忆。

 

位于沈氏通道的万山福德祠最近在一些热心文史工作者的协助下,在庙内设立了一间“沙冈古迹文物室”,展示族群与庙宇的丰厚历史,包括本地广府人的信仰文化、民间习俗,乃至庙宇的历史、昔日万山港的砖窑史等。这家小展览馆今天正式开幕。

 

至今仍延续舞火龙活动

 

沙冈古迹文物室最吸睛的是高挂在文物室中央的稻草龙。这只约50英尺长,用干稻草编制而成的稻草龙,反映该庙至今还延续着的一种极具特色的节庆活动——舞火龙。

 

万山福德祠主席甄福常(72岁)说,节庆时用的火龙,约210英尺长,一般需要出动260人轮流舞动插满香支的稻草龙。文物室展出的稻草龙是过去参加妆艺大游行后留下的,由于地方有限,龙身被缩短了。

 

在神诞时舞火龙可说是广东地区的古老习俗,后来随移民传到香港、新加坡等地。不过要延续这个耗时耗力的传统已不容易,像冈州会馆早就不舞火龙了。

 

沙冈醒狮团副主席,也是万山福德祠副总务的蔡炳南(60岁)说,广州、香港虽还有舞火龙活动,但所编制的稻草龙已简化许多,只有万山福德祠的稻草龙依然采用最传统的方式编制,那就是先用藤制作模型,再编上从中国订购的稻草。

 

74岁的冯景源是制作稻草龙的高手。这名在上世纪80年代在冈州会馆学会制作稻草龙的退休电工说,庙宇每隔几年要舞火龙时,他们需要至少半年时间准备,包括定购稻草及利用闲暇时间编草龙。每次要编稻草龙,会有大约10名义工帮忙。

 

甄福常说,舞火龙时,稻草龙身上会插满3000多支可烧上两小时的大香,然后从庙宇一路游行至附近住宅区,最后找个空地“化龙”,点燃的香会使稻草龙起火燃烧。稻草龙的龙头、龙尾最重,插满香的龙头可重达20公斤,每两三分钟便得换人抬龙头。

 

三次申请为国家古迹被拒

 

负责策划文物室的是文史爱好者洪毅瀚和黄沛发。洪毅瀚受访时说,他们特别在文物室内露出庙宇墙壁的部分红砖,以说明庙宇和早期加冷河一带的砖窑业有着深厚渊源。另一方面,也显示万山福德祠的外观虽出现一些变化,但主体建筑结构还保存完好。洪毅瀚和另一名文史工作者吕世聪曾深入研究该庙与加冷河早期的历史,还出版了《投桃之报》。

 

万山福德祠的具体创庙年代有待考证,但从旧的土地买卖契约来看,现有庙宇在1900年左右便置地,估计在1901或1902年建好。旧庙碑则显示该庙是从他处迁来现址,因此庙宇历史肯定早于1900年。

 

根据庙宇的一份信托文件,政府征用庙宇的土地后,庙宇负责人于1979年6月,以2万8000余元向建屋发展局租地30年,这个契约已在2009年6月期满。甄福常说,过去管理庙宇的老前辈教育水平不高,更看不懂英文文件。他们当时的理解是政府征用属于庙宇的周边土地,但庙宇本身的所在地不受影响。至于向建屋局租地30年,他们以为是指租用庙前的活动空间。

 

庙宇的土地契约在2009年6月期满后,建屋局至今是以临时租约方式,把地租给庙宇。

 

甄福常说,他接手管理庙宇后,曾三次为庙宇申请为国家古迹,却一再被回绝,理由是庙宇在1982年至1984年修缮时,改变了庙宇外观。甄福常说,如果庙宇能以国家古迹的姿态被保存下来,他们会考虑在装修时按原图恢复庙宇原貌。

 

万山福德祠在沈氏通道124号,文物室每天的开放时间是上午10时至下午4时,询问电话是97681489。

 

Source: 联合早报 ©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Limited.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本网站所提及的第三者的意见、资料、信息仅为第三者的自身观点。在不影响第三者内容或资料的情况下,此内容或资料仅为方便及參考而已。活跃乐龄理事会对此而直接或间接引致的任何种类的损失或损害以及对任何人因获取或执行该内容而直接或间接引致任何的损失或损害,均不负责亦不承担责任。本网站所提及的任何有关第三者资料的展示和描述不应被诠释为活跃乐龄理事会所作出的声明、担保、认可证明或已核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