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 文化

默默付出的古时乐工

Image

分享

Facebook Email


古琴向来被视为独奏乐器。直至2009年,笔者偕伴游台北孔庙,买回一张祭孔音乐CD,发现这里的琴只是乐队中的一员,才另有看法。

 

说明书称,台北祭孔是弘扬中华文化传统,总统也每年到来上香行礼。经过考据,音乐采用了明洪武五年(西元1372年)以五声音阶写成的《大成乐章》。由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原材料制成的乐器(八音),组成乐队,齐奏圣乐。琴、瑟属于“丝”部乐器。

 

翻开迎神的《咸和之曲》简谱,可以看到每个小节是平和的四拍子,古琴奏出小节中的后两拍附和。即:乐队人声唱“大-”,古琴就弹出“6-”音;唱“哉-”,弹“3-”;唱“孔-”,弹“2-”; 唱 “圣-”,弹“1-”等等。

 

不难想象,琴前端坐的弹者,并非自由自在任意发挥的一位独奏琴家,而是紧随乐团,每发一音都小心翼翼的一名乐工。

 

从“颂琴” 到“雅琴”

古琴弹奏者并非人人都名留青史!历史长河中,琴瑟香灯的点燃,少不了默默付出的无数合奏者。在天地祭祀的庙堂上,在王侯贵族的筵席上,诚惶诚恐地施展才华。乐师或乐工,就是他、她们的名字。

 

说古琴是伏羲发明的,尧舜发明的,这只是虚无缥缈的传说。琴家吴钊在《追寻逝去的音乐踪迹—图说中国音乐史》(东方出版社,1999年10月)中指出:琴的发展,是从远古庙堂上齐奏的“颂琴”,演变为文人雅士用于《诗经》弹唱的“雅琴”,才成为独奏乐器。当然,琴的制作样式也几经改变,才定型为今天所见的样子。

 

吴钊认为,先秦时代琴似乎只处在其幼年时期。周天子与各地诸侯在祭祀天地诸神和历代祖先时,往往由师旷、师襄这类巫师用琴、瑟、鼓、笙、管等乐器在一起演奏。自东周开始,随着“士”的兴起,“士无故不彻琴瑟”,琴才逐渐成为士们“弦歌”时常用的乐器。

 

经过汉魏六朝的沿革,琴的样式逐渐定型。“雅琴”所奏琴乐,于是也成了文人音乐的典型代表,“主宰了上下几千年中国音乐的‘道’和‘美’的历程”。

 

1978年出土的曾侯乙墓,提供了这个过程的实证。此墓立于公元前344年的周末战国时代,曾侯乙是与周天子同姓(姬)的诸侯,封地在曾(今湖北随州)。

 

曾侯乙墓共出土124件古

乐器,除56个一套的编钟举世瞩目之外,其中有一具十弦琴,相信是如今所见的七弦古琴的前身。王侯贵族充满血腥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乐器,自然够得上组成一个乐团。 这些乐器妥善掩埋,目的显然就是让王爷死后能继续拜天祭祖,或在阴曹地府中也能歌舞升平。该墓分为中室、东室和西室。墓主的棺椁在东室,乐器也在此室。触动了我们今天人文关怀的是,室内同时有殉葬的女性青少年八人。看来,王爷死后也要她们随时给他鼓琴奏乐。

 

殉葬,这是上古奴隶仆从们无法抗拒的悲惨命运。从夏、商的世袭朝代开始,中华大地上便出现给统治阶层歌功颂德的大量歌舞与音乐。而给奴隶主生前寻欢作乐的姬妾和“女乐”(女性奴隶乐工),也每每成了殉葬的牺牲品。

 

在河南出土的一座殷墟(商朝前期)

大墓中,便曾发现奴隶和姬妾殉葬者八十多人。墓南殉葬坑里,另有一百五十多殉葬者的遗骨。墓椁西室则有女骨二十四具,与“干戚之舞”所用小铜戈三件、虎纹特磬(石制乐器)一件,同埋在此。

 

与前朝相比,曾侯乙墓的“殉葬”规模无疑收敛得多。周朝结束后的秦、汉两朝,出现了大量的陶俑、木俑,或许也给我们冲淡了生人殉葬的血腥色彩。从汉朝流传下来的抚琴俑脸上,还看到乐工怡然自得的坦泰表情。不过,令人难以释怀的是,妃嫔姬妾舞娘乐妓的悲惨命运,并不因大一统秦、汉王朝的结束而烟消云散。吉联抗先生在《魏晋南北朝音乐史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2月)中,特别辑录了两则北朝时期的悲惨案例。有个乐妓虽称为“后妃”,但行为不合主人意思时,遭遇“剥面皮”之刑。另一弹琵琶的乐妓,虽然得宠而封为“昭仪”,但因受人诬陷,也遭杀戮。

 

北魏有个将军高聪,养了十多名乐妓,一概注籍为“妾”,以让自己感觉良好。重病时,恐怕死后乐妓跟随别人,竟命令她们一个个烧手指、吞炭(弄坏嗓音),出家做尼姑。

 

孔子爱惜乐工才华

古代权贵惨无人道的做法,诚然让中华文化蒙上阴影。但文首提及的台北祭孔,却也提醒大家,春秋时代的孔子,曾是黑暗血腥底下的一股清流。孔子把音乐与礼仪当作治理国家的手段,许多“为艺术而艺术”的人都不以为然。然则孔子重“仁”,己所不欲,便不强加别人身上。糟蹋乐工,殉葬,都不是他的主张。

 

《史记》描述了孔子跟师襄认真

学琴的故事。宋代王灼所著《碧鸡漫志》中也说:“古者歌工乐工皆非庸人,古肇适齐,干适楚,缭适蔡,缺适秦,云叔入河,武入汉阳,襄入海,孔子录之。”文言的“适”是迁移到某处的意思。那是说鲁国国运下沉,知名的乐工四散,人才外流,孔子赶忙把乐人的行踪登录起来。那时若有CD,孔子肯定会录制一套鲁国琴家全集。古琴弹奏者并非人人都名留青史!历史长河中,琴瑟香灯的点燃,少不了默默付出的无数合奏者。在天地祭祀的庙堂上,在王侯贵族的筵席上,诚惶诚恐地施 默默付出的古时乐工 展才华。乐师或乐工,就是他、她们的名字。

 

《源》杂志



本网站所提及的第三者的意见、资料、信息仅为第三者的自身观点。在不影响第三者内容或资料的情况下,此内容或资料仅为方便及參考而已。活跃乐龄理事会对此而直接或间接引致的任何种类的损失或损害以及对任何人因获取或执行该内容而直接或间接引致任何的损失或损害,均不负责亦不承担责任。本网站所提及的任何有关第三者资料的展示和描述不应被诠释为活跃乐龄理事会所作出的声明、担保、认可证明或已核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