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中心,是否听过响彻新加坡河畔的钟声?那是从维多利亚剧院及音乐厅顶层的那口大钟传来的。它能准确报时,72岁的曾培杰功不可没。
30多年来,曾培杰风雨不改的到钟楼检查、维修与调校大钟,确保它正常操作,继续履行百年来的历史使命。在窄小闷热的钟楼上,曾培杰俯瞰政府大厦前大草场的国庆庆典,看到不一样的新加坡,也收藏了许多美好回忆。
他年轻时也修过本岛其他大钟,把大半生贡献给“时间”。这些年来,向他学习修钟的人来来去去,至今还没有找到接班人,这差事耗时费力,又无法请长假,叫人却步。但对曾培杰来说,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这口大钟停摆。平凡的心愿流露高尚的匠人精神。
曾培杰与大钟就像相识已久的老朋友,他上到钟楼熟练的上油、校时及做各种检查,确保老钟分秒不差,准时报时。
咚!咚!咚!随着一声声缓慢而浑厚的钟声,一名苍苍白发的老者轻松地一步步踏着梯级往上爬。107个台阶过后,他抵达钟楼的机械房。他一开始站着不动,看着齿轮转动,确保机芯正常运作,然后对了手上的表,发现大钟慢了八分钟。
老先生从抽屉里拿出扳手和钳子,在面积小于一间三房式政府组屋客厅的空间里开始着手维修,那里狭窄闷热,不一会儿他已汗流浃背,双手沾满油渍,指甲缝隙都是污垢。如此苦辛的工作,对曾培杰来说却是再稀松平常不过,也是他大半生故事的写照。
沾满油渍的双手有岁月的轨迹。
自1983年以来,曾培杰就是维多利亚剧院及音乐厅的钟楼维修员。当年38岁的他答应接替快退休的老维修员,一做就是三十多年。今年,他已经72岁,早过了退休年龄,但他没有之前的老维修员幸运,至今仍未找到接班人。
曾培杰说:“这三十多年来,有一些人跟我学过(修钟),不过这工作不容易,除非你真正有兴趣,不然不可能做下去。”
年事已高的曾培杰修了大半辈子的钟,双手满布皱纹。皱纹是历经岁月的证明,皱纹下的手指虽然瘦削,但壮而有力。他总是穿着白色短袖衬衫与黑色长裤,行动仍然敏捷,说话中气十足。谈话间得知他是跑步爱好者,一星期总会锻炼几次,有时还从加冷跑到维多利亚剧院,顺便检查大钟的准确性。他很自豪地说:“我有跑马拉松哦!”
拥有超过100年历史的维多利亚剧院及音乐厅的钟楼,是新加坡极少数仅存且还在运作的英式钟楼。钟楼结构主要分三部分:机械房、钟面内侧及摆放大小不同钟的平台。虽然钟楼在2014年翻新,大钟机芯经已自动化,可是曾培杰每两个星期还是得上钟楼维修与调校。
曾培杰就是利用这些工具治好大钟的“伤风感冒”。
问他现在与以前的工作有何不同,他露出一副怀念的表情说: “在自动化以前,这座钟是要用手上链的,转一次大概可以耐上三四天,所以每三四天就要上来转动链条,否则钟就会停摆。”
相比以前,现在的维修工作容易多了。不只上楼维修的次数减少,以前曾培杰每次维修上链须花上两小时,慢慢地搅上好几百公斤的秤砣。这是因为秤砣的重量往下垂拉着铁链,才可以让大钟机芯的齿轮继续转动;自动化以后,这一切都由科技代劳了。
曾培杰说当时虽然很辛苦,也很劳累,但他笑说:“以前朋友们总是说,政府给我钱让我上来做运动!所以我到现在还是那么fit(健壮)。上回总理来参观的时候,他还夸我,说我比他老,可是体力比他好。”
翻新后的钟楼虽然由发动机上链,但仍有不完美之处,所以还需要曾培杰的细心调校与维修,才能让这座在新加坡具有代表性的大钟继续应时响起。
钟楼在2014年翻新时,曾培杰与英国工程师交流。(受访者提供)
钟楼外已沧海桑田
每当说起往事,曾培杰那自信与灿烂的笑容就会不经意地流露出来,让原本满是皱纹的脸,再添上几条“开心的线”。
“很多人很喜欢看我做winding(上链)。”说着说着,他把已经用了10多年的大型Z形钢条杆拿出来再次献技。一开始觉得他搅得很吃力,很是辛苦,可是细看之下发现他是多么地乐在其中,仿佛回到当年。
钟楼上的国庆日
曾培杰庆幸修钟校时的这些年并没有发生任何严重事故,却有好多难忘和有趣的回忆。他站在最顶端摆放大钟的平台,手臂靠着铁丝网,眼前虽是空荡荡的政府大厦前大草场,可是他看到的却是1980和1990年代的国庆日。他从一个不一样的角度,看到新加坡的成长。
“以前的国庆庆典是在大草场举行,钟楼的时间必须配合庆典的时间。所以庆典主办单位会叫我上来准备调校。通常是总统到来的时间要跟钟楼的时间一致,所以我可以从这里看到整个国庆庆典,很漂亮的。可是现在不可以了,因为安全问题,国庆日的时候我们都不可以上来。以前也没有铁丝网,后来因为有很多鸟飞进来筑窝而决定把它封起来。”
曾培杰也回忆当年一棵“莫名其妙”的树让钟停摆。“就不知怎么的,每到某个时间点,钟突然就不走了,我查来查去,都找不出原因。后来才发觉原来钟楼外面长了一棵小树,把磁针挡住了。到现在,我还不明白那里为何会突然长出一棵树。”
曾培杰在1983年接手钟楼的维修工作,时隔34年钟楼外的新加坡已改头换面,大钟经过翻新也已自动化,老匠人能够网住的,是昔日的许多美好回忆。
回想当年在新加坡各地维修不同的大钟,曾培杰从抽屉里拿出一本已经发黄的相簿,里头的照片布满岁月的痕迹,一页一页保存的都是他年轻时所修的每个大钟,例如樟宜监狱的钟楼和英华中学(巴克路)的钟楼。他说:“樟宜监狱的钟楼拆了很可惜。很多澳大利亚人很喜欢来看这个钟,因为二战的时候,有很多澳洲战俘在那里生活过。”
听曾培杰述说以前维修的每个大钟,深深感受到这位把大半生贡献给“时间”的老人对工作的热爱。
他说:“维多利亚大钟是新加坡很有代表性的,最好有人能够继续维修,不要像其他的一些钟,已没有实际功能,只能摆着当古董。”
与维多利亚大钟共度了漫长的岁月,曾培杰当初答应接手维修工作时,老维修员已高龄81,行动已经很不便利。曾培杰说:“我希望不用做到像他那么老。我想他做了20多年,而我已经超越他,做了30多年,如果有人接手,应该可以退休了。”而其实,曾培杰也还没有从职场退下来,他的正职是防火安全人员。
随着年事渐高,他不时萌生退意。尽管自己非常乐意地把毕生所学传授他人,也曾收过多个“徒弟”,却没有可以让他放心的接班人。“之前,维多利亚剧院及音乐厅有叫技师跟我学,但学了一段时间后,可能没有兴趣,都没有继续。”
这台机器制造于1906年,已有上百年历史,从它的一尘不染,可见曾培杰对它的照顾是“无微不至”。他对一份兼职工的付出,教人敬佩。
学徒不少接班无人
曾培杰说,修理钟楼的大钟与修理家居用的时钟原理大同小异,技术上其实不太难。但翻新前,很多维修员听到每三四天就要爬上钟楼维修,觉得好像被大钟“绑”着似的,没有自由。“以前人工上链是每四天就要上来一次,一些人就不喜欢啊,觉得这工作绑手绑脚的,不能出国也不能生病。”此外,修钟每个月也只有数百元收入,且是每三个月才发薪。
维修大钟耗时费力,曾培杰说,要真正有兴趣,这工作才能做得长久。现在他已经不是为个人原因而继续做这份工作,而是把让维多利亚钟楼的大钟继续响起视为己任。他说只要身体健康,还是会做下去。“钟楼楼梯相当高,我现在还爬得动,但不肯定还能像这样做到什么时候。”
修钟校时匆匆数十载,钟楼外的新加坡已沧海桑田,钟楼内的曾培杰也恍如隔世。1983年的新加坡已成历史,维多利亚钟楼也已翻新,可是在闷热的机房里,曾培杰仍然默默地献出他的黄金岁月。放眼望去,搅着钢条杆的,仿佛还是年轻时的曾培杰,但他搅动得了链条,却留不住时间。大钟依然敲响,钟楼匠人已然老去。
钟楼里的楼梯高且陡,梯级之间距离很宽,曾培杰从年轻爬到老年,如今少了矫健的脚步,却多了一分谨慎。他不确定还能像这样上下楼修钟到何时,凸显找到合适接班人的迫切性。
从小钟修到大钟获家人支持
曾培杰小时候随父母从中国广东南来,在新加坡落地生根。纯华校生的他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他说:“我从中国来,完全不懂英文。英文是后来工作时学的,我的马来语也是那样学来的。”
毕业自南洋大学地理系,曾培杰1973年加入新加坡消防局,成为消防队长,闲暇喜欢自己动手修理一些小钟,因而对修钟产生了兴趣。
曾培杰没有正式学过修钟,全凭兴趣,而且是无师自通。在消防局工作了将近10年后,透过友人介绍,他到维多利亚剧院的钟楼担任兼职维修员。因为白天要上班,大多时候他是在下班后,在夜里或周末到钟楼维修校时,即使后来转到私人公司任职至今,他还是没有放弃这份“兼差”。
曾培杰年轻时就喜欢修理一些家用小钟,他家里收藏了不少古董钟。他的兴趣获得儿女与太太的支持。
曾培杰育有三个儿女。39岁的大女儿与37岁的二女儿都从事工商管理,36岁的儿子则从事资讯科技业。他们都很支持父亲以修钟为乐,二女儿还曾经因为工作地点靠近维多利亚剧院,下班后摸黑帮父亲干活。
曾培杰说:“她下班后已经天黑,翻新前,钟楼楼梯很暗,阴森森的,一个女孩子家难免会害怕的。可是她不在意,做得很开心,也不觉得辛苦。”
曾培杰的太太今年67岁,刚刚从职场退休。虽然之前从事的是电子业,但她对修钟并不感兴趣。那对丈夫在家里维修与收藏各式各样的钟可有意见?曾培杰笑说:“不会,我家里也没有收很多。太太说,只要我懂得节制就ok。”
由于修钟的工作不允许他拿长假,曾培杰这些年很少出国游玩,就算有也是三四天的短假。他很自豪的说,自从做了钟楼维修员,这30多年来没有拿过病假,他唯一拿过的两天病假是在当消防员时。他不认为自己为了这份工作做了很大的牺牲,他说:“我觉得这是服务社会,谈不上牺牲,也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只希望能够让维多利亚钟楼的这个大钟一直走下去,不要停摆。”
物换星移,钟楼依然履行它的历史使命。
【采访侧记】
看着满头白发的曾培杰,我看到的不只是岁月不饶人这个事实,也看到只要对一件事抱有热忱,就能做出成绩且做得天长地久。30多年风雨不改的修钟生涯,在人生数十年的生命里不算短。人的一生中有很多变数,面临很多抉择,唯有靠坚定不移的信念才可以维持初衷。听曾培杰的故事,我的感慨是,在今时今日,还有多少人真的可以为了兴趣坚持到底?兴趣不能当饭吃,可是没有了兴趣,没有了热忱,生命还有多少价值?为了能够让大钟一直走下去,他坚守自己的岗位,等待接班人的出现。他用自己的人生来守护这个在新加坡建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钟楼。多少人在回首自己的人生时,可以看到自己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
Source: 联合早报 ©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Limited.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本网站所提及的第三者的意见、资料、信息仅为第三者的自身观点。在不影响第三者内容或资料的情况下,此内容或资料仅为方便及參考而已。活跃乐龄理事会对此而直接或间接引致的任何种类的损失或损害以及对任何人因获取或执行该内容而直接或间接引致任何的损失或损害,均不负责亦不承担责任。本网站所提及的任何有关第三者资料的展示和描述不应被诠释为活跃乐龄理事会所作出的声明、担保、认可证明或已核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