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 文化

林仁余:家庭菜

Image
林仁余 - 07/03/2017

联合早报

分享

Facebook Email


家庭菜和餐馆菜味道不同,和小贩中心食阁的也不一样。这不同,不完全是因为添了一层家族的回忆,如果有机会,我们去别人家里吃饭,就会吃出不同。

 

匆匆来到秀梅的新书发布会,台上的讲话已经开始,没关系,我真正的目的是想尝一尝她的菜。

 

她的书名叫《梅园食谱》,说她15岁那年读小学六年级,带着满江红的成绩册回家,父母都没责怪,第二天母亲就把家里的菜篮交给她,就这样,菜篮跟随她50多年了。这么多年来,她给家人煮食,有些菜是母亲传下的,或者像那道黄梨挞,是母亲带她向一位马来妇女学来的,有些则是自己爱吃,努力钻研出来,例如福建粽子,“父亲突然去世,按照当时的习俗,丧家三年端午节不能包粽子,而左邻右舍和亲戚就会送一些粽子,让小孩们解馋,也就在那年我吃到平生吃过最好吃的粽子,正所谓吃一次记一世。”她就跟自己说:“以后我也要包这么好吃的粽子。”书里记录的五六十道食谱,就是她“身体力行”多年的家庭菜,也是她不时向好友秀出的烹饪手艺。

 

台上该讲的话一讲完,我们听众一拥而上,围着摆放食品的小桌,大家目标很一致。桌上有芥菜烧鸭脖子、金瓜糕、黑糯米甜粥和卤肉,我瞄准的是那锅福建卤肉。卤肉饭是我的最爱之一,吃多了也想知道怎样做卤肉,读了好多食谱,自己也尝试煮一两次。读食谱最大缺陷是尝不到味道口感,读《梅园食谱》时先翻的就是卤肉那一页,现在有机会尝到作者所做的,食谱的文字叙述就非常立体了。这卤肉,特别欣赏那肥肉,不只不腻,还很有滋味,想起前几年武吉巴梭路有家德国小餐馆,它的熏五花肉,肥肉看起来白白色的,吃进嘴里却真是完全没有负担的美味。

 

我有另一本家庭食谱,本地一位阿拉伯及印度裔女士所写,作者说:“想写这本书,因为想分享我成长过程中的喜悦。这些菜肴,不是专业厨师做出来的,而是我们家里好几代人相传下来的简单小菜,我从祖母和母亲那里学会了烹饪,在准备书中这些菜肴时勾起了许多美好回忆。”家庭菜的好滋味,对于家人来说,确实因为有一份记忆的加分,就如秀梅的卤肉,她说当年香料不便宜,所以家里的卤肉只用糖、盐和酱油调味,多年下来,大家都习惯这样的味道,现在如果加入香料,孩子和孙子们会说味道不对了。

 

家庭菜和餐馆菜味道不同,和小贩中心食阁的也不一样,这些年来外食太多,慢慢地更欣赏家庭菜的滋味。这不同,不完全是因为添了一层家族的回忆,如果有机会,我们去别人家里吃饭,就会吃出不同。我常说,餐馆菜虽然好吃,却越来越有一种“餐馆味”。记得上日本餐基础烹饪课时,日本老师说,这些都是“妈妈的味道”,餐馆里不是这样煮的,我很好奇,两者到底有什么不同?

 

在本地的美食纪录片中听一位老人说,过节吃的一些粿呀糕呀,在以前,其实外面很少卖,都是自己家里做的。他所说的,现在很难想象,烹饪煮食,现今越来越成为一种“专业”,制作的事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纯粹是消费者。我们都会说,我没时间做菜啦,多麻烦呀,得上巴刹,得准备食材,得煮,得洗碗盘,得清理厨房......说得都没错,可是为了省这些麻烦,我们也失去了另一些东西。

 

曾经为了吃美味的饭粿,向一位潮州安娣请教,趁着她做粿时,在一旁观察做笔记,花了一个早上的时间,奖赏是一盒满是家庭味的饭粿。这几年来,每次看到外面卖的饭粿,我还是怀念那一盒的味道;或许哪一天,自己也该动手做。

 

Source: 联合早报 ©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Limited.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本网站所提及的第三者的意见、资料、信息仅为第三者的自身观点。在不影响第三者内容或资料的情况下,此内容或资料仅为方便及參考而已。活跃乐龄理事会对此而直接或间接引致的任何种类的损失或损害以及对任何人因获取或执行该内容而直接或间接引致任何的损失或损害,均不负责亦不承担责任。本网站所提及的任何有关第三者资料的展示和描述不应被诠释为活跃乐龄理事会所作出的声明、担保、认可证明或已核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