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 文化

张爱玲--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Image
陈柏年 - 24/04/2008

大纪元

分享

Facebook Email


二十三岁便震惊文坛、心高眼阔的张爱玲,描述与那位年长自己十五岁的胡兰成情缘是“落到尘埃里”。

 

最近重翻起张爱玲的书。虽然数年前曾读多遍,但隔久又拾,仍要为她纤细瑰丽的文笔目眩神迷,一掷三叹。由于这样倾心的缘故,就忍不住找出她的传记,看看她的家世与际遇。如此一位将人情冷暖、浮世苍凉看得如此通透的女子,到底在这个人间,有过怎样的生活体验?

 

张爱玲系出名门,原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出生时家道虽已中落,然而贵族身世一直是她最大的印记。相信熟悉张感情生活的读者,应该都对她与胡兰成一段感情的因缘始末略知一二。在遇到张爱玲之前,胡兰成已是二度结婚。而他与张的婚姻也没有持续多久。他们在一九四三年末相识,一九四四年结褵。两人聚少离多,甜蜜的时光稍纵即逝。胡兰成迅又与其他女子相悦同居,因此张爱玲便于一九四六年提出分手。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看到这句张爱玲于情意初露时,写在一张自照背面,赠胡兰成以明心迹的话,我不禁为之一动。不问世事、甘于和姑姑一起安稳生活的张爱玲,与惯于官宦政坛沉浮飘荡、长袖善舞的胡兰成,在某些读者眼中,说是云泥之别也不为过。才二十三岁便震惊文坛、心高眼阔的张爱玲,描述与那位年长自己十五岁的胡兰成情缘是“落到尘埃里”,似乎早已预见日后的凄凉结局。或许张爱玲如此晶莹剔透的女子,是在隐约中窥见了自己的命运也不一定。

 

我继而想到“橡实理论”,一种在西方流传久远,却在近年又重被讨论的人类命运假说。正如同人的喜恶、相貌与性格深藏在胚胎的基因之中,人一生的命运与际会,也就如同橡实般蕴含着所有发展的可能,随着人降生。为了要完成使命,诞生之际上天会派下守护神,在人生际会里触发他的意愿,实现这个选择。

 

“灵魂符码”一书里,心理学者希尔曼提出了这个在希腊时代便存在的说法,并且藉由剖析多位著名人物的生平,体现这个理论的可信。例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幼年刚能认字时就痴爱成狂,是对此生以文字感动群众命运的回应。甘地自小惧怕黑暗,是因为冥冥中已经预知日后会遭印度警察殴打、囚禁在暗室。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希尔曼并非倡导宿命论,而是试着告诉我们,偶发的琐事与意外也许就是命运的启示。例如跌倒卧病数月、痛失爱子,或是福至心灵的与死亡擦身而过;往往在这样刻骨铭心的遭遇里,我们能够重新定位生命的选择,打碎外在的虚浮,触碰生命的真谛,成为自己真正想成为的人。而胡兰成或许就在张爱玲的生命蓝图中,扮演这样的角色。

 

张爱玲与胡兰成相恋于声名鼎盛、创作颠峰之际。两人离异后,张爱玲在文坛上也渐渐沉静。虽然后续仍有几部电影剧本与“半生缘”这部长篇小说出世,毕竟远远不胜从前。她所留给后人的回忆,也总是停在夺目彗星划过天际的那一刻,绚烂却难以久视。但这只是一般人对她的叹惋。至于她自己,倒是于卅六岁时再婚,平实稳踏地进行翻译古典小说以及考据红楼梦等等学术工作,安然地从那个繁华的世界淡出;思绪清明而又率真如常地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在她所译的爱默生文集中,有一首“为爱牺牲一切”,末尾是这样的:

 

“虽然你爱她,
把她当自己一样,
把她当作一个较纯洁的自己,
虽然她离去了使日月无光,
使一切生物都失去了美丽,
你应当知道半人半神走了,
神就来了。”

 

如果胡兰成曾经是张爱玲的神,那么他的离去就是她的重生。正如同张爱玲的传奇不会再有,我们短暂的浮生掠影也无法从头。许许多多的“半人半神”引导我们在心碎后了解自己的坚强,挥霍后明白自己的不足,迷失后又起而追寻。爱默生并没有说明何谓“神”,正如擅写尘世情爱的张爱玲无法描尽于万一。这是因为到了最后,我们都要成为自己的神。而这种努力,便是人类永恒的课题。

 

Source: 大纪元

 



本网站所提及的第三者的意见、资料、信息仅为第三者的自身观点。在不影响第三者内容或资料的情况下,此内容或资料仅为方便及參考而已。活跃乐龄理事会对此而直接或间接引致的任何种类的损失或损害以及对任何人因获取或执行该内容而直接或间接引致任何的损失或损害,均不负责亦不承担责任。本网站所提及的任何有关第三者资料的展示和描述不应被诠释为活跃乐龄理事会所作出的声明、担保、认可证明或已核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