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 文化

吐鲁番吐峪沟的民俗活化石

Image
彭飞 - 01/03/2018

联合早报

分享

Facebook Email


吐峪沟的诞生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文化碰撞后才断裂成形的,东西方文明沿着丝绸之路在这里发生剧烈碰撞以后,佛教文化与回教文化再次在此碰撞,于是孕育了麻扎村。

 

读古书时经常看到“鄯善国”,汉代班超曾在此演绎“不入虎穴”的经典故事,东晋时法显西行印度,途经鄯善并逗留近月;其后,唐代玄奘法师翻越火焰山,前往高昌国,也对此地做了些勾勒。鄯善国与高昌国曾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文化交汇的要冲,早已消亡近千年,而去年里偶然造访吐鲁番的吐峪沟,竟被这小山沟沉淀着的文化传奇深深吸引。

 

一般游客到吐鲁番,都习惯地参观人工打造的火焰山景区,或被安排到葡萄沟参访商业化的维吾尔族民家,在葡萄架下观赏歌舞表演,尝哈密瓜,买葡萄干。深度的旅游体验不应止步于此,更何况吐鲁番的厚重历史文化与雄浑山水,还必须不辞辛劳地攀山越岭去发现。

 

吐峪沟,位于鄯善县境内,东距吐鲁番市约55公里。吐峪沟在维吾尔语里意为“走不通的山沟”,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这里仍无公路与外界相通,居民过着相对比较封闭的生活。1992年驻新疆部队开始在吐峪沟修建公路,21世纪初,有旅游机构发现该地的旅游资源,便扩建公路,并铺上沥青,吐峪沟逐渐向世人揭开神秘面纱。

 

我们雇车子沿着火焰山大峡谷一路东行,沿途都是色彩嫣红如火焰的山壁,几乎寸草不生,荒凉景象让人如身处外星球。火焰山的最高峰就在吐峪沟大峡谷内,大峡谷从北到南把火焰山纵向切开,乍见一片黄绿相间的谷地,就是我们几经跋涉所期待的吐峪沟。

 

见证两大宗教文明碰撞

 

吐峪沟是新疆最具神秘色彩的地方,同时受到佛教徒与回教徒的高度尊崇。这里是世界两大著名宗教文化交汇地,既是佛教传入中国最重要的驿站,有开凿于西晋时代的吐峪沟千佛洞,也是回教七大圣地之一、中国第一大回教圣地,史有“东方的麦加”之称。两大宗教圣地仅由一条土路隔开,站在路中央,东往西来的文化在此交汇,印度与中东的宗教在此碰撞,仿佛看到一段千年历史轨迹从东向西在风尘中迂回远去,触目所见却只是说不尽的荒凉与苍茫。

 

千佛洞古称“丁谷寺”,最早的洞窟开凿于魏晋时期,学者考证它曾是高昌古国的皇家寺院。据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唐代文献《西州图经》记载,当年的吐峪沟乃人间仙境:“沟中有随山势展布的重重寺院,它们背依危峰,下临清溪,四周绿树掩映,佛寺、禅院密集,佛乐飘扬、梵香不断、游僧云集,人行沟谷深处,难见日月。”公元627年,唐玄奘西行印度取经,路过高昌国遭国王强留,玄奘以绝食明志,国王只好和他约为兄弟,玄奘讲经一个月,继续西行。玄奘的弟子慧立等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记述了这个真实的故事。

 

13世纪回教大举进入新疆,当时的高昌国王改信回教,僧侣撤离,吐峪沟的佛寺彻底败落。19世纪末俄国、德国、英国与日本的探险家以考察为名,从吐峪沟佛窟里肆意掠夺了大量珍贵佛像、壁画、经卷和文物,而1916年的吐鲁番大地震更使得千佛洞深埋于尘土中。2010年中国政府开始挖掘吐峪沟佛窟,发掘出一些珍贵文物,如《大唐西域记》的最早写本,但由于洞窟严重损毁,至今仍在抢修,并不对外开放。我们只能隔着山坡,远远望着层层叠叠历经沧桑的佛窟,想象1300年前的繁盛景象,然而,错失的美丽是不会重现的。

 

与佛窟遥遥相对的便是回教圣地——全称为艾斯哈布·凯海夫麻扎,俗称“圣人墓”,据说已有1300多年历史。相传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回教后,其弟子、古也门国传教士叶木乃哈等五人最早来中国传教,历尽艰辛,东行到吐峪沟后,终于有一位当地牧羊人成为第一个回教徒,叶木乃哈等人便长住此地继续传教。叶木乃哈等人去世后,埋在吐峪沟的一个山洞中,即现在的麻扎。按照当地回教徒的说法,到中东麦加朝圣前一定要先到吐峪沟麻扎朝拜。圣人墓禁止非回教徒进入,我们对着完全不设防的圣地,基于对宗教的尊重,都不擅入瞻仰。

 

维吾尔风情的“活化石”

 

两大宗教在此汇合、更替,一兴一衰,若说这就是历史宿命,而在吐峪沟世世代代生活了千余年的维吾尔族人,他们是如何调适生活与文化的变迁?

 

沿着佛教洞窟与回教圣墓往山谷走,居高下望,便是火焰山中难得见到黄绿相间的土地——霍加木麻扎村。麻扎一词乃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陵墓或晋谒之处,在新疆也特指回教圣裔或知名贤者的坟墓。麻扎村旁依回教圣墓,并毫不忌讳地以墓地为名,世世代代在近似封闭的谷地里生养繁衍,让人禁不住泛起不知秦汉与魏晋的桃源乐土的猜想。

 

麻扎村现已对外开放,在村口辟了停车场,并征收30人民币门票,鄯善县政府斥重金计划将它打造成特色魅力小镇。进村时心中有点忐忑,深怕“丽江模式”在此翻版,幸好这现象并未发生,麻扎仍是千年前土庄的基本模样,清一色的维族原住民,没有个性小店,也不见特色餐厅,沿路没人招揽入住民宿,仍然是古书上所描述的“日出而做,日入而息”的生活氛围。

 

这古老宁静的村落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新疆现存最古老的维族村落,至今还保存着维族最古老的民俗风情,有“民俗活化石”之称。全村约200多户人家,共1000余人口,人人穿着民族服饰。村落中都是古老的土木建筑,居民们继承了2000多年来用黄粘土建造房屋的传统习惯,一些建筑还遗留着佛教文化和回教文化交相融合的印记。房屋建筑均是以黄粘土制坯建成的窑房,有大有小,有高有矮;有一层的,也有两层以上的;有独立成房的,也有沿山势连成一片的。家家户户由弯曲和深浅不一的小巷相连,屋顶则辟为晒场,户户相连,从屋顶走也可串门子。虽是深秋时节,北疆一些地区已在飘雪,村子许多人家的屋顶上仍摆放着床,有人慵懒地享受着暖暖的阳光。

 

村落里有条水渠川流而过,中心是绿塔耸立的清真大寺,周围有一些摊贩,售卖着自家农田里收获的瓜果、蔬菜、辣椒等作物。一家门口砌了黄土烤炉,几个大妈在烤着馕饼,2人民币一个,掰开来面香热气四溢。清真寺前晾晒着色彩斑斓的羊毛地毯,却不见人兜售,几户人家售卖自家制作的各类葡萄干,价钱非常亲民,比乌鲁木齐大巴扎的售价便宜近半,于是大家的背囊里都增加了几公斤。

 

整个下午我们穿梭于村落的小巷,有时穿堂入室观赏民居,有时逗着天真的小孩拍照,花白胡子老人在院子小憩,羊羔安静地在棚栏里嚼着葡萄叶,艳艳阳光透过杏树桑树,在黄色土墙上构成各种斑驳图像。从村口走到村尾,不见低头刷屏的手机低头族,不闻电视音响与吵杂叫卖声,人人安适地过着千年来常态般的宁静生活。这小小村子存在许多令人向往的简朴而自然的生活,似乎能让你品玩一辈子,让你从受缚的紧绷里松绑,也让你明白:没有心灵的自由,便没有生活的自由。

 

发现自己的心灵旅程

 

有人说,吐峪沟的诞生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文化碰撞后才断裂成形的,东西方文明沿着丝绸之路在这里发生剧烈碰撞以后,佛教文化与回教文化再次在此碰撞,于是孕育了麻扎村。千百年来的王朝兴衰,文化嬗变,生死沧桑,逐渐让人看破繁华的虚像,择定了宁静淡泊的人生。或许,这就是生活其中自适自足,始终拒绝浮华世界的真正原因。

 

走出吐峪沟,车子依然穿行在色彩斑斓的火焰山大峡谷中,静静望着窗外扬起的炫目红尘,一台台巨大的风力发电机斜阳里缓缓转动。林怀民说:“我们跑到很多地方去,其实只是去发现自己。”这趟旅程,我们不仅发现了自己,更触动了心灵深邃处对生活的向往。

 

Source: 联合早报 ©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Limited.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本网站所提及的第三者的意见、资料、信息仅为第三者的自身观点。在不影响第三者内容或资料的情况下,此内容或资料仅为方便及參考而已。活跃乐龄理事会对此而直接或间接引致的任何种类的损失或损害以及对任何人因获取或执行该内容而直接或间接引致任何的损失或损害,均不负责亦不承担责任。本网站所提及的任何有关第三者资料的展示和描述不应被诠释为活跃乐龄理事会所作出的声明、担保、认可证明或已核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