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 新加坡

每人心中的一盘云吞面

Image
陈可扬 - 02/07/2018

联合晚报

分享

Facebook Email


云吞面是本地小贩中心和咖啡店里最常见的美食之一,很多人到了用餐时间会选择以云吞面果腹。除了专卖的档口,一些烧腊摊位也兼卖云吞面,为顾客提供更多选择。

 

然而,云吞面并非本地的特产,它原产广东,盛行于香港,因此国人在谈到代表性本地美食时,总会提起辣椒螃蟹之类的原创菜肴,或是与马来西亚有“归属争议”的叻沙、炒粿条或肉骨茶,很少会想到云吞面。

 

看似简单的云吞面,经本地小贩之手将食材组合而成时,都体现了小贩独到的诠释,每家做出来的口味都不同。饕客对什么样的云吞面好吃,也有自己的看法。每个人的心里,或许都装了一盘云吞面。

 

本期《大特写》带你走进云吞面的世界,看看三位分别从业60年、40年以及20年的摊主如何劳心劳力,为我们捧出一盘盘暖心暖胃的云吞面。

 

阿婆煮面60年 坚持亲力亲为

 

“好多人都说我‘好奄尖’(方言,意为挑剔、要求高),但我就是得看着,才能确保味道不会变。”

 

“奄尖”这个方言词,一般给人的感受是带有贬义的,意思是难于满足、专挑毛病,但从梁月明阿婆(89岁)嘴里说出,听出来的却是她对坚持食物品质的一份自豪。

 

很多新加坡人应该吃过这位年届九旬的阿婆煮的云吞面,因为她所创立的“南生云吞面”1959年起就在史丹福路旧国家图书馆前营业,是很多国人共同的记忆。这档云吞面目前在远东广场营业,除了本地饕客多年的支持外,也有很多游客寻味而来。

 

谈及当年开档的过程,阿婆用夹杂了广东话的华语说:“我的云吞面是向两位表姐学来的。她们是妈姐,在牛车水摆摊,我当时在家里觉得闷,想做生意,就去找表姐,跟她们学煮云吞面。学会了就顶下图书馆前的档口做生意,一直做到现在。”

 

这么多年来,阿婆都坚持亲力亲为,就算是有助手帮忙,她也要亲自指导准备工作。除了一大清早就到巴刹选购食材之外,她也一直都在店里盯着,待到下午收档为止。

 

阿婆说:“要煮东西给人吃,一定要用心;味道要好,用的食材一定要新鲜。”

 

由于近年来体力不如从前,阿婆已经比较少亲自掌勺了,多数由助手代劳。她也曾收过好几个徒弟,现在好几个都退休了,但是她还坚持开档。在记者要求下,阿婆还是烫了一盘云吞面作为示范。

 

至于云吞面60年来有什么变化时,阿婆首先指出,现在的人注重健康,所以叉烧选用了比较瘦的,调味中的油也下得少了。至于特制的辣椒酱,因为众口难调的关系,就干脆摆出来,让顾客自己添加。

 

“也有一些人习惯加酱油,他们提出来,我就帮他们淋下去。”阿婆说,这多数是马来西亚人的做法,和本地人如果不吃辣椒的时候加入茄汁的做法不一样。

 

不过,记者在采访时,注意到一对来自中国的游客把云吞面端到座位上时,只加了青辣椒,没有添加辣椒酱,似乎吃得有些不习惯。记者提醒他们要加入辣椒酱后,面条很快就一扫而光。

 

不愿意透露名字的小曹向记者说:“辣椒很开胃,而且面条的嚼劲很好,没想到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一盘干捞面,淋上辣椒酱之后居然那么可口,难怪好多旅游攻略上都介绍了!”

 

自己挑肉包云吞

 

对阿婆而言,云吞很重要。记者觉得,南生云吞面的云吞比起其他摊位的要大,而且更鲜美,吃起来有满满的幸福感。追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阿婆坚持自己到巴刹买肉制作肉馅。

 

她表示,几年前,她曾经试过让供货商提供肉馅,但是她试过之后觉得不够新鲜,于是就放弃了,最后还是自己去挑肉来包云吞。

 

不过,由于消防条例规定店里不能制作叉烧,她无奈之下只能让供应商供货,不过每天的叉烧还是需要经过她的检查,才能使用。至于最重要的面条,阿婆也是特别向供货商定制,要比其他的面条贵,但是保证了弹牙的口感。

 

到了午餐时间,顾客开始涌现。阿婆在档口前指挥若定,顾客下单时中气十足地向厨房发号施令,思路清晰的她不会搞错顾客点的餐食。她笑着说,这是因为她坚持每天读报。阿婆每天在档口有时间就读报纸,每天要读三份华文报,是《联合晚报》的忠实读者。

 

51岁老板先学洗碗后学烫面

 

51岁的黄卜成年纪并不大,但是卖云吞面已有40年经验。原来,他从九岁起,就辍学到父亲的云吞面档帮忙,后来就接手经营在丹戎巴葛坊小贩中心的“好彩云吞面”。

 

回忆起当年的往事,他心情复杂地说:“以前不会读书,就去爸爸的摊位帮忙咯。最早只是洗碗,后来就学烫面,还没去当兵已经在档口煮面了。”

 

本地云吞面用的食材是叉烧、云吞、面、汤和辣椒酱,黄卜成从小就在面摊帮忙,除了不会自己制作面条之外,其他的食材都得心应手,对于烫面的功夫,他更有独到的体会。

 

“掌握时间很重要,煮的时间太长面就烂了,不好吃,要刚刚好才行。”

 

他也得意地说,别人可以跟他用一模一样的食材,在同一个档口煮面,但是只要换人煮,味道就不同。

 

记者观察他烫面时,不管摊位前排了多长的队伍,他都是气定神闲地把面展开,然后扔进滚烫的水里,再准确地甩动手腕,确保面条恰到好处地烫熟。

 

黄卜成动作相当快,所以当别的摊位长龙不断时,他的面档前的人龙始终不会太长,顾客不需要等候太久。

 

他是一名也很“讲究”的小贩,原本自己制作叉烧,但是后来当局规定丹戎巴葛坊小贩中心档口内不能烧木炭,他只好无奈地跟供应商拿货。但是他还是想自制叉烧以确保品质,所以尝试用“血滴子”烤箱来做。

 

“跟人拿货,万一货不好你还是得卖……品质不在你控制之内,所以还是不好。用烤箱来做叉烧味道还不错,但要好几个小时,太慢了,没有办法继续,而且电费也很重本。”

 

因此,他只能继续和供应商拿货。不过,精益求精的他居然会对供货商的叉烧进行加工,以确保品质。

 

“我把叉烧里的筋挑掉,不给顾客,要不然叉烧会咬不断,不好吃。是有点浪费,不切掉我可以卖更多,但不好吃,所以还切掉。”

 

他选用的面,也是比较贵的,重点是口感要好。

 

“好彩云吞面”另一个特色,就是汤头特别鲜甜。记者刚喝一口,就尝到汤里鲜明的鱿鱼香。黄卜成透露,汤每天都是自己熬制,除了鱿鱼干,还要放扁鱼干提味。“云吞里面也有扁鱼掺在肉碎里面,这样才好吃。”黄卜成向记者坦言,没打算让孩子接手生意,因为太辛苦了,赚头也不大,但是他现在还是会继续经营下去。

 

一盘三四元的云吞面,老板精心制作云吞、熬汤头,还要把叉烧的筋挑掉……确实是辛苦钱。

 

夫妇开档20年自制叉烧

 

说起自家的云吞面,在循环路小贩中心经营CCK190传统云吞面的沈夏萍(58岁)一脸自豪地对记者说:“我除了菜不是自己种,还有面是跟人拿货,剩下的都是自己做的!”

 

相比另外两位受访者,沈夏萍资历要浅得多,她之前是和叔叔学煮鱼丸面,到2000年自己开档时才改卖云吞面,至今大约20年。

 

她说:“我爸爸的家族以前是开咖啡店的,叔叔卖鱼丸面,自己做鱼丸。”或许是受叔叔的影响,沈夏萍对食材特别讲究,祖籍福建的她对云吞面所投入的心力,尤其让人佩服。

 

每天凌晨3时,沈夏萍就和先生谢汉松(57岁)到档口准备烧制叉烧。他们原本和别人一样,向供货商拿货,但是他们对叉烧的品质一直不满意,最后决定自己制作叉烧。

 

要做叉烧的肉要预先腌制过夜,然后才放入烤炉两个小时左右。为了克服摊位太小的问题,夫妇俩还自己设计了一个小烤炉,在摊位内用煤气烧制叉烧。

 

品尝他们家的云吞面时,你能尝到外表焦脆内部多汁的自制叉烧,以及精致的小云吞。

 

沈夏萍说:“我觉得云吞不可以太大,最好是一口可以吃下的大小,要不然要煮比较久才会熟透,那云吞皮可能就太熟了。”

 

因此,她将云吞包得比较小,这样入水抄一下就熟了,不会影响口感。

 

每周四小时炒辣椒酱

 

她也坚持要自己做辣椒酱,因此每周都得进行炒制,每次耗时四个小时左右,在下午收档后开始。因此档口的营业时间虽然比较短,但是他们准备的时间却丝毫不逊于其他摊位。

 

沈夏萍也特别强调,档口不惜选用价格贵出三分之一的鸡蛋面,而不是碱水面。她表示,这是为了确保面吃起来弹牙,就算是顾客打包带回家凉了,也依然好吃。她说:“好的面煮起来也比较顺手啊!”

 

记者请她谈谈开档20年来的体会,她强调说,食物的分量要抓准,不能前一位顾客分量多,后一位分量少。她也觉得摆盘是很重要的:“食物要卖相好,如果一盘云吞面里面的材料乱七八糟的,好像给人碰过了,看了都没胃口啊!”

 

Source: 联合早报 ©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Limited.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本网站所提及的第三者的意见、资料、信息仅为第三者的自身观点。在不影响第三者内容或资料的情况下,此内容或资料仅为方便及參考而已。活跃乐龄理事会对此而直接或间接引致的任何种类的损失或损害以及对任何人因获取或执行该内容而直接或间接引致任何的损失或损害,均不负责亦不承担责任。本网站所提及的任何有关第三者资料的展示和描述不应被诠释为活跃乐龄理事会所作出的声明、担保、认可证明或已核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