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 怀旧

新加坡河的驳船业

Image
林友赏 - 01/06/2013

前往文章来源

《源》杂志

分享

Facebook Email

相关的主题


1868年,当局在苏格兰订制了一个桥身,隔年建好后便在新加坡河口组装。原本的设计是桥端左右各有5条钢缆,两边可以吊起桥面,以便船只通过。可是在组装完成之后,桥面却打不开。大帆船只好停在大海上,再卸货到驳船,由驳船运输到新加坡河岸上的货仓去。就这样,造就了新加坡河上驳船业繁荣兴旺的商业景象。     


新加坡驳船业的兴起


在我们居住的地球,大大小小的河流不计其数。其中尼罗河6600公里,长江6400公里,黄河5500公里,新加坡河只有4点多公里长。自从1819年开埠以后,新加坡就被宣布为自由港,豁免进口税,短短的新加坡河迅速发展成为新加坡的商贸中心和货物集散地。新加坡的移民社会、转口贸易和社会文化,就沿着这条河发展、壮大起来。


在新加坡开埠之初,一种高桅杆风帆大船可以直接从河口驶入新加坡河卸货。1868年,当局在苏格兰订制了一个桥身,隔年建好后便在新加坡河口组装。原本的设计是桥端左右各有5条钢缆,两边可以吊起桥面,以便船只通过。可是在组装完成之后,桥面却打不开。大帆船只好停在大海上,再卸货到驳船,由驳船运输到新加坡河岸上的货仓去。就这样,造就了新加坡河上驳船业繁荣兴旺的商业景象。而那座如今仍矗立在马来亚银行前的加文纳桥(Cavenagh Bridge),后来严禁车辆通行,改为行人桥。


驳船在战前是靠人力摇橹的帆船。战后大多数装有摩多,省却了人力操作。驳船分为舯舡(艟舼)(马来语Tong Kang)、大 和电船三种。据说驳船服务是由莱佛士的女婿开始经营的。 

 

当年,刚成为自由港口的新加坡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移民前来落户。在繁忙的驳船码头,处处可见“苦力”们忙碌地从货船上搬运一包包的米粮、土产等等到沿岸的货舱里。新加坡从此从落后的小渔村一跃成为繁忙的大商港。当年新加坡约有三分之一的贸易是在驳船码头进行的。在它的全盛时期,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新加坡河的驳船多达3000多艘,约有140个可供驳船起落货物的码头。繁荣的码头和驳船业就这样持续了整整一百多年的历史。

 

新加坡人和驳船业


当年的移民来自五湖四海,华族移民大部分来自中国沿海的福建和广东。其中闽南地区由于地处海滨,许多南来的新客也就顺理成章地加入新加坡河的驳船行业。


过番南来新加坡找工作的中国人,有不少由同乡安排,先投宿在各自不同籍贯的“估俚间”(苦力间),然后跟随同乡到码头找工作。“估俚间”就成了他们的宿舍和情感联络站。只身南来的人,一些在这里等工作,另一些在开工前、收工后来这里歇脚,晚上才回到船上睡觉。他们每人分得一个双层多匣柜的木箱,里头可放置衣物,梳洗用品和家书。当年不少来自家乡的书信,都寄到“估俚间”。

 

为了确保海上平安和工作顺利,估俚们就得“拜码头”,也就是归属于某个“估俚间”当年南来的过番客,一些人克勤克俭,加上有亲戚或同乡的协助,储存了一些钱,买下驳船,自己成为船主。在照顾乡亲,热心公益之余,不少成了华社领袖。同安人林金殿和林推迁,都是当时的风云人物。当时的驳船业,由几个主要帮派垄断。这些帮派为了保住饭碗,扩大声势,往往因为抢占地盘,而引发帮派斗争。

 

当年本地的驳船业主要是操控在南来的福建人和潮州人手中。当年讨海为生的人们害怕海龙王发怒,会掀起狂风巨浪,况且大海茫茫,于是就在船头漆上鱼眼好认路回航。这一风俗早在雍正年间就已经订下规矩,并且以颜色区分地域:福建船头髹上蓝色或青色,广东人和潮州人则是红色。各帮的驳船业主,根据姓氏划分地盘,每个船主都有自己的码头。福建人的驳船集中在吻基(驳船码头)南岸,从1840年起,他们之中大约有40%为福建同安人。1895年,驳船业公局成立,在首12名主席之中有8人是同安人。

 

新加坡驳船业的没落

 

前面提到在英殖民地时代 ,新加坡除了一些小型工业之外,经济主要依赖转口贸易,新加坡河就成了新加坡最主要的经济动脉。当时的货物是由远洋来的大货轮,从海上卸货到驳船,再由驳船沿着新加坡河,存放在两岸的仓库里。建国以后新加坡经济已转型为以工业为主,加上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新加坡快速发展集装箱作业,驳船沦为辅助性运输工具,新加坡河岸的驳船业开始式微。


1977年,新加坡政府拟定了一项十年清河计划,大刀阔斧,彻底改变了新加坡河的命运。从1982年8月起至隔年8月止的一年间,新加坡河上仅存的约1000只驳船被令搬迁到巴西班让新驳船码头。从那个时刻起,驳船业逐渐被淘汰。原本靠驳船业为生的码头搬运工人(苦力/估俚)和船夫,老的老,走的走,驳船业最终走向末路!


如今,新加坡河沿岸的数十座货仓和办公室已改为多元特色的餐馆和酒吧。当年川流不息的驳船,除了一些改为停泊在岸边的水上餐馆,如今只剩下三三两两,改为接载游客的游船。这些游船每天载着游客欣赏沿河美景,但游客又可曾知道,这条河当年是新加坡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经济大动脉和生命之河。她也是不少新加坡人心目中“母亲河”!

 

文章转载自《源》杂志



本网站所提及的第三者的意见、资料、信息仅为第三者的自身观点。在不影响第三者内容或资料的情况下,此内容或资料仅为方便及參考而已。活跃乐龄理事会对此而直接或间接引致的任何种类的损失或损害以及对任何人因获取或执行该内容而直接或间接引致任何的损失或损害,均不负责亦不承担责任。本网站所提及的任何有关第三者资料的展示和描述不应被诠释为活跃乐龄理事会所作出的声明、担保、认可证明或已核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