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 保健

关注心理健康 疫乱心不乱

Image
林弘谕 - 05/10/2021

联合早报

分享

Facebook Email


10月10日为“世界心理健康日”。每年全世界有四分之一成年人和十分之一儿童面对心理健康问题。冠病疫情反复,防疫政策生变,使人们的心理健康承受更大压力,尤其是年长者与青少年,他们的焦虑与抑郁症状不容忽视。另一方面,疫情也带来正面影响,不少精神疾病患者不再被标签化束缚,更有勇气寻求治疗。

 

10月10日为“世界心理健康日”。冠病疫情暴发至今已逾18个月,在一些国家,生活正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正常;在另一些国家,疫情传播率和住院率仍然很高,扰乱家庭和社区的生活秩序。

 

每年,全世界有四分之一的成年人和十分之一的儿童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此次疫情反复,现时更是新加坡疫情暴发以来最严峻的阶段,每天平均数千人染病,接下来每天的病例会否破万,没人说得准。政府再次收紧防疫措施,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将产生更重大且深远的影响。一些群体,包括医护人员、学生、独居的年长者,以及先前有精神疾患的人,受到的冲击更大,后遗症也多。

 

世界卫生组织一项调查明确显示,在疫情期间,各国针对心理疾病、神经和滥用药物(精神药物,psychoactive drugs)的相关服务严重受到扰乱。

 

面对因疫情产生的心理问题,为何一些患者拒绝接受治疗?相反的,社会对原有精神疾病患者的标签化与歧视,在疫情所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断浮现时,不少精神疾病患者更有勇气寻求治疗,这是正面的收获。

 

除了成年人之外,儿童和青少年受到疫情的心理创伤也不容忽视。全球慈善基金会——惠康基金会(Wellcome Trust)将投入3.77亿新元,以“改变人们对14岁至24岁年轻人焦虑和抑郁的理解与资助,预防和治疗的方式”,而本地年轻人所面对最棘手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孩子的焦虑与抑郁症状,有哪些危险信号?

 

心理压力三大来源

 

心理卫生学院高级顾问心理医生李清副教授受访时指出,在冠病疫情一再生变的生活阴影下,人们的心理健康承受很大的压力,其三大来源包括:

 

  • 疫情何时结束的不确定性;
  • 疫情的后果,如感染病毒,与受感染家人或亲人隔离的不安情绪;
  • 对日常生活、社会和经济的干扰,如工作和收入受影响,以及须要跟上政府规定的安全管理措施等变化所带来的压力。

 

李清副教授也是心理卫生学院人口心理健康教育办事处医务总监兼国立成瘾治疗服务项目总监。他说,疫情前景不明朗,对那些身体残疾者,先前患有心理健康疾病者和社会支援有限者等弱势群体的影响更大。

 

现时疫情升温,病例激增,不少年长者染病去世,政府一再呼吁60岁以上年长者避免外出;这种留在家中被迫“与世隔绝”的景况,让许多年长者认为行动受到约束,待在家里“好像坐牢一样”,心理受到极大冲击。如此反复的负面心理影响,可能导致哪些恶劣情况?

 

李清医生指出,疫情性疲劳会出现在所有年龄段——它发生在家庭、朋友,甚至整个长期缺乏互动的社会中。长此下去,个人就不太可能时刻关注政府的有关保健信息,或对当局颁布的防疫措施与警告感到“免疫”。

 

他说:“老年人更容易感到这种孤立与隔离,特别是过去生活独立,能够参加乐龄社交活动的群体;或是那些不熟悉使用社交媒体平台的年长人士,可能有焦虑和抑郁症状,甚至患病。”

 

李医生指出,疫情起伏难测,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受到影响,有些人可能在情感上受到更大冲击,同时经历心理的压力与痛苦。这些症状可能是自限性的,但也可能发展为精神疾病,特别是如果个人有精神疾病的家族史,焦虑或不安,缺乏社会支援,又或是在痛苦压倒个人应对机制的时候。

 

社会关注使心理健康问题正常化

 

一些有心理健康问题者,为何拒绝接受治疗?

 

李清医生说:“拒绝寻求心理治疗的原因很多,尤其是精神疾病总是被人标签化,人们也担心它是否会影响工作申请、职业发展或保险的投保范围等。”此外,另一个可能因素,是个人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无法意识到自己正在遭受心理健康的困扰。

 

社会对有心理健康问题者标签化、歧视。但是,因疫情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断涌现,是否有更多原本有心理问题的患者,更勇于寻求治疗?

 

李清医生说,疫情期间,心理健康问题通过诸多媒体报道,公开线上讲座和社交媒体讨论等,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种种聚焦都有助于相关的健康论述,并使心理健康问题‘正常化’,同时鼓励那些已经面临心理问题的人,勇敢站出来寻求帮助。”

 

症状较轻者,可向社会服务机构或普通医生求助;那些有中度精神疾病者,可向精神疾病专业人员求助。网络资源也能给予患者支援。

 

李医生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面对隔离,老年人虽然可通过科技与所爱的人,或者提供远程医疗的人员继续保持联系,不过,也有不少年长者在疫情下,被社会“孤立”期间,过度使用电子设备,以致于牺牲睡眠时间,一些人也可能成为网络诈骗的牺牲品。这些都是疫情延伸出来的另一种心理健康问题。

 

在职场上,员工的整体心理健康也必须加以关注。李清医生认为,职场上应建立积极的关系,避免消极情绪,尤其在疫情期间,他建议雇主们尽量减少在午餐时间开线上会议,避免在下班时间或周末给员工发送电邮或信息,减少他们的精神负担与压力。

 

关注孩子的压力信号

 

疫情期间,孩子承受压力而感到焦虑或抑郁,家长应该注意哪些危险信号?

 

樟宜综合医院心理医学主任兼高级顾问医生骆美乐说,压力指的是当人们面临更多需求,如学习新事物,须要解决问题,工作或面对威胁时所产生的身心反应,症状包括睡眠质量下降,头痛或颤抖,担心、害怕或易怒等。这些症状与焦虑和抑郁的症状重叠,主要区别在于它的严重程度。

 

例如,因为成绩不好而难过几天是可以理解的反应,但是如果孩子因为一年前的考试成绩不好,而开始说自己是负累无用,父母就不应置之不理。父母可以采取的最重要步骤,是花时间理解孩子。父母必须耐心地花时间理解孩子,从小问题着手,以全面了解孩子的感受,不可期望一次谈话就能让孩子把一切事情都告诉你。

 

如今,社交媒体和网络世界已经成为年轻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寻找信息,学习事物和与人互动的地方,从而发展他们的兴趣、能力和个性。骆医生说:“父母须要了解这些社交平台可以做什么,它们在你的孩子的娱乐、学习和人际关系中扮演什么角色,同时意识到哪些是不受欢迎的活动和潜在陷阱。”

 

父母应该做好心理准备,这将是一场持续的对话——对孩子在社交媒体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表现出兴趣,在孩子成长的不同时期给予他们不同程度的隐私权,并且跟上社交媒体的变化。

 

在这段漫长的疫情期间,尤其是居家和线上学习,儿童和青少年可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包括无形的压力和孤立感。

 

儿童和青少年具有一种自然的动力去发现新事物和新活动,并与同龄者和不同年龄的成年人建立社会关系。疫情期间,大多数青少年在网上学习,可能会对以前相同的活动和游戏渐感无趣。他们如果发现一些新事物,却因为现在被“锁”在家里,而无法像以前那样,很容易找到人来分享兴奋。

 

过去两年,莘莘学子进入新学校,和不相识的同学一起上课。疫情打断了他们相交相知的机会,彼此了解不深。尤其是对于那些有着复杂社会关系的青少年来说,揣测别人真正的意思和别人对你的看法,可能会让他们感到焦虑,疫情也阻碍他们建立良好的友谊。

 

言教不如身教。孩子可从父母所做的事情中,学习许多应对技巧。如果他们看到父母积极面对疫情期间经历的困难,不断寻找和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他们也会变得更有自信,用同样方式处理事情。其他如父母在会议期间全程开着摄像机,多用电话沟通,减少发短信等,同样的,孩子也更有可能使用这些手段来加强与人互动,并学习更好地管理疫情中社会互动所产生的挑战。

 

抑郁症和焦虑症通常是由许多因素所造成,包括遗传、家庭环境、社会状况和生活压力的结果。骆美乐医生说:“父母不能完全阻止孩子患上这类情绪疾病,不过如果父母了解精神疾病是有帮助的,可以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开诚布公地讨论。”如果父母对其他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持批评态度,那么孩子也会忌讳提出自己所面对的心理问题。

 

许多抑郁症患者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他们的个性和行为变化如此之大。如果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父母必须充分理解,耐心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中医治疗心理健康问题

 

许多人不把中医和心理健康问题联系起来,反而外国人更愿意用中医治疗这类心理疾病。五脏“肝心脾肺肾”与特定的情感(心理)的关联密切。

 

本地庆德堂中医师吴施谕受访时指出,这18月以来,冠病疫情发病迅速,传染性强,由于人们对病毒的认知水平仍有限,且没有特效药物和最有效的疫苗,加上政府一再放宽又收紧防疫措施,使得许多人患上恐慌、焦虑、抑郁等情志疾病。这可导致机体出现多系统反应,如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心悸,食欲障碍,失眠,头痛,多愁善感,情绪暴躁或压抑等诸多症状。

 

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言:“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从中医观点,心理疾病与五脏——肝、心、脾、肺、肾息息相关,尤其主疏泄的肝及主神志的心。

 

吴医师说:“近期在临床上因为疫情导致严重情志问题的患者越来越多,我通常会采取中医四诊‘望闻问切’,通过舌象、脉象及有效沟通来了解患者的困扰,通过辨证论治来拟定专属的治疗方案,例如中药、针灸或推拿等治疗。”其中,茶饮食疗也有助调解情志。

 

DIY茶饮

 

材料:玫瑰花6朵,菊花3朵,麦门冬5个;

 

把以上材料放进一个茶袋里,泡浸热水5分钟后饮用。

 

作用:疏肝理气,养心安神

 

DIY穴位

 

太冲: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作用:疏肝理气

 

内关:腕横纹上2寸(3指),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作用:养心安神

 

吴施谕提出下列建议,以减轻精神压力:

 

到户外人较少的地方做有氧运动,锻炼身体。

 

情绪开始不稳定时,先做呼吸运动(吸气的时候从1数到5,呼气的时候从1数到5)。

 

可以尝试聆听让人放松的音乐,或做自己喜欢的休闲活动来达到放松效果。

 

跟亲朋好友通过电话、视频沟通交流,纾解负面情绪。

 

她说,情志的调节也有助于增强免疫功能,提升防病抗病力,以积极的心态直面疫情,相信一定能战胜疫情。面对严重情绪问题者,应积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避免拖延病情。

 

求助热线

 

全国关怀热线:1800-2026868

 

心理卫生学院:6389-2222

 

新加坡援人协会:1800-2214444

 

新加坡心理健康协会:1800-2837019

 

银丝带组织:63861928

 

关怀辅导中心:1800-3535800

 

Source: 联合早报 ©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Limited.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本网站所提及的第三者的意见、资料、信息仅为第三者的自身观点。在不影响第三者内容或资料的情况下,此内容或资料仅为方便及參考而已。活跃乐龄理事会对此而直接或间接引致的任何种类的损失或损害以及对任何人因获取或执行该内容而直接或间接引致任何的损失或损害,均不负责亦不承担责任。本网站所提及的任何有关第三者资料的展示和描述不应被诠释为活跃乐龄理事会所作出的声明、担保、认可证明或已核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