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

实行首4年保费增幅 所有国人首年获80%津贴

Image
李丽敏 & 周自蕙 - 07/06/2014

新明日报

分享

Facebook Email


终身健保实行后的首4年,政府将为所有国人提供过渡津贴,第一年针对保费增幅的津贴达80%,并会以每年20%递减的方式发出。

 

终身健保(Medishield Life)独立检讨委员会前天提出多项建议,大幅度调高终身健保的覆盖面。

 

卫生部长颜金勇今早出席活动接受媒体访问时说,政府欢迎委员会的建议,并且感到满意。

 

颜金勇说,政府将致力提供支援,确保终身健保的保费维持在人民可负担的水平,无论是建国一代、低收入者、中高等收入者等,都会获得不同程度的帮助。

 

其中,政府将为所有国人提供过渡性津贴(transitional subsidies)。

 

颜金勇表示,过渡津贴将分4年,以每年递减20%的方式发出,协助人们承担终身健保保费增加的部分。

 

例如,保费增幅若是10元:

 

●第一年80%,即由政府承担8元,个人承担2元。

 

●第二年60%,即由政府承担6元,个人承担4元。

 

●第三年40%,即由政府承担4元,个人承担6元。

 

●第四年20%,即由政府承担2元,个人承担8元。

 

●此后,差额就由个人承担。

 

不过,政府还会为人民提供其他支援,例如给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家庭永久性津贴,预计三分之二的国人将受惠。颜金勇说,卫生部将在下来的几个星期讨论终身健保的细节,并从7月开始,在国会上进行辩论。

 

大多数家庭保健储蓄足够应付保费

 

颜金勇表示,大多数家庭的保健储蓄,仍会足够应付终身健保的保费,无需额外的现金支出。

 

颜金勇指出,终身健保的建议显示了3大政策改变,即取消终身索偿数额顶限、调高整体索偿顶限,以及减少病患需要支付的医药费用。

 

针对终身健保的保费,颜金勇说,委员会两大建议为确保保费全额能以保健储蓄支付,而大多数家庭的保健储蓄,仍会足够应付保费,无需额外的现金支出。

 

终身健保问与答

 

一些公众对终身健保独立检讨委员会提出的建议仍一知半解,盼当局进一步详解。总理公署部长兼环境及水源部和外交部第二部长傅海燕就表示,人协可以扮演一定角色,好好向国人解释。

 

①目前的健保双全能保我多少的住院费?

 

健保双全是公共医疗保险,索偿依据你一整个保单年度的住院账单而定。

 

各项服务都有一个索偿顶限,任何在顶限之上的费用都由你承担,而在顶限之下的可索偿额中,你首先得支付一笔称为“自付额”的款项,这介于1500元到3000元之间。在扣除自付额后,你还得自行支付10%到20%,这被称之为“共同承担额”,其余的80%到90%才由保健双全支出。

 

②新的终身健保又是什么呢?

 

终身健保将在明年取代健保双全,成为全民终身强制医疗保险。

 

检讨委员会建议,自付额保持不变,但提高索偿顶限和调低共同承担额,当你的住院费用庞大时,须自己承担的部分就会显著减少。

 

③我已购买综合健保双全,终身健保推出后,我还能享有政府津贴吗?

 

政府会给低收入至中等收入家庭(一般指人均月入在2600元或以下)津贴,若符合资格,无论哪种医药保险,都会获得津贴。

 

终身健保计划从明年起开始推行后,首4年政府会为所有的国人提供过渡津贴。如果属于建国一代,将获得终身保费津贴。

 

④如果终身健保计划能提供良好的医疗保障,是否应该放弃保费较高的综合健保双全?

 

答:综合健保双全是在终身健保的基础上提供额外好处。至于是否保留更高保费的综合健保双全计划,取决于您可能会选择的医院病房类型。如果选择私人病房的话,那你就需要这个涵盖私人医院或公立医院私人病房的计划。

 

⑤如果我只受保于终身健保计划,又住在A级病房,还能受保吗?

 

答:终身健保计划能承担B2级病房病人所需的费用。在这项计划下,保险支付金额将比现在高,但无法支付你大部分的医药费。如果你选择A级服务,最好使用综合健保双全。

 

要享额外保障可买综合健保双全

 

终身健保的覆盖将更加全面,是否意味着不在需要综合健保双全计划?

 

颜金勇说,这些只是猜测。不过,他也解释,终身健保将涵盖国人基本需求,那些想要享有额外保障的国人可能会购买综合健保双全计划,他们就必须支付更多的保费。

 

颜金勇说,国人在做决定时应谨慎考虑,因为额外保费不仅是年轻时要支付,也会随着年龄而增加。

 

他建议国人向他们的保险公司了解详情。

 

六成新加坡居民购买了综合健保双全计划,所谓的“综合”,包含“公共”和“私人”保险两个部分。公共部分是健保双全;私营部分则由私人保险公司经营,可涵盖私人医院病房、政府A级和B1级病房住院费等额外受保范围。

 

Source: 新明日报 ©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Limited.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