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

调查:不仅经常接触 过半受访者轻信图文假信息

Image
李思敏 - 18/12/2020

联合早报

分享

Facebook Email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政策研究所的调查发现,年长者以及一房至三房式组屋居民这两个群体,更容易落入错误信息的陷阱。

 

假信息以假乱真的手法五花八门,容易让人防不胜防。本地一项调查显示,每10人中有近六人常接触并相信以文字或图片形式呈现的假信息。

 

当中,年长者以及一房至三房式组屋居民这两个群体,更容易落入错误信息的陷阱。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政策研究所(IPS)针对2000多名公民和永久居民展开调查,了解他们对媒体的信任,以及是否具备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在传统媒体当中,电视是受访者最常用来获取新闻的渠道,也是他们最信任的媒介,有74%认为电视“值得信赖”或“非常值得信赖”。

 

对其他媒体的信任依序为报纸(70.1%)、广播(67.6%)和新加坡主流媒体的网站(61.6%)。

 

至于非传统媒体,尽管面簿和WhatsApp等社交媒体和通讯平台享有极高的使用率,但受访者对这两种平台的信任度非常低,分别只有9.4%和8.8%。

 

WhatsApp等通讯平台
 

是散播假信息最常用渠道

 

调查报告指出,这是因为这些平台上的信息常以讽刺,或是网络上迅速传播的“表情包”图像与视频等方式呈现,欠缺严谨和客观性。“另一个原因是,随着大量的媒体报道和政府发出的提醒,更多公众意识到假信息在这些平台散播的普遍性。”

 

另有近六成受访者反映,会经常接触并相信以文字或图片形式呈现的假信息。

 

散播假信息最常用的渠道则是WhatsApp等通讯平台。其他还包括社交媒体平台、只在网络运作的本地新闻网站或博客以及论坛等。

 

至于为何会转发假信息,将近八成(79%)受访者反映,会因为收到的信息看起来非常重要而选择转发或分享。

 

另有七成(70.4%)会在收到亲朋好友的信息后,基于对他们的信任,不假思索就转发出去。也有58.8%会因为信息既新鲜又吸睛而选择转发。

 

为了更好地评估受访者辨别假信息的能力,研究团队对一则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动了手脚”,包括篡改网址和标题,但保留了媒体标识。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三分之二误信这则新闻。约68%说是因为新闻来源是知名媒体,40.6%指报道看似合理,另有14.6%因看到有作者署名而相信该报道。

 

至于没有上当的受访者中,约73%发现网址看似可疑,其他原因还包括使用过多标点符号和大写(52.9%),以及可疑的作者署名(30.5%)。

 

团队进一步研究调查结果后发现,不少60岁以上的年长者相信这则新闻,反映了该群体更容易落入错误信息的陷阱。

 

调查也发现,住在组屋,尤其是一、二及三房式组屋单位的居民,比私宅住户更容易相信假新闻。

 

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助理吴泽松指出,根据新闻来源辨别信息真假固然重要,但不能单靠这个方式,尤其因为刻意模仿可靠新闻来源,是有心人士在散播假信息时常用的策略。

 

“调查结果也清楚反映,虽然一些人学会如何辨别假信息,但有关的教育宣导工作仍有待加强。”

 

Source: 联合早报 ©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Limited.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